砒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27页(6686字)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砒黄(《日华子本草》),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
基源 砒石为氧化物类矿物砷华(Arsenolite)或由含硫化物类矿物毒砂(Arsenopyrite)或雄黄(Realgar)经加工升华制成。
历史 砒石最早记载于《开宝本草》。李时珍释其名曰:“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
”苏颂谓:“惟信州者佳。其块有甚大者,色如鹅子黄,明澈不杂。
”陈承云:“取山中夹砂石者,烧烟飞作白霜。”此说明不纯的雄黄经烧而产生“砒霜”。又谓:“初烧霜时,人在上风十余丈外立,下风所近草木皆死;又以和饭毒鼠,死鼠猫犬食之亦死。”说明了砒石是极毒的物品。
寇宗奭谓:“生砒谓之砒黄,色如牛肉,……。”此与市售猪肝雄黄相似。
又谓:“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烟上飞,着器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者入药为胜。”表明宋时已知用粗质雄黄加热升华制成砒石。各代本草所述与现今砒石一致。直至现在湖南产的夹石雄黄(又称麻子雄黄),含As2S2约40%左右,不作雄黄药用,作为生产砒石(信石)的原料。80年代后期有人研究砒石除砷华之外,尚混有绢云母、石英等矿物。
另外还含有20多种微量元素。
形态 砷华属于等轴晶系。
晶体为八面体,偶而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通常为无定形的粒状、块状及粉末状。
白色,常带淡黄色或淡红色;条痕白色或淡黄色。玻璃光泽或丝绢光泽。
断口参差状。硬度1.5。
极脆。密度3.7~3.9g/cm3。于193℃升华。
毒砂属于单斜晶系。
单晶体常呈柱状、棒状、针状。晶面上有条纹,双晶常呈十字形。集合体往往为粒状或致密块状。锡白色,表面常带浅黄的锖色。
断面钢灰色。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硬度5.5~6。性脆。密度5.9~6.2g/cm3。
以铁锤击之,发生砷之蒜臭。
雄黄参见“雄黄”条。
产状 砷华天然的很少,由含砷的硫化矿物氧化生成。
毒砂是分布最广的含砷矿物。
大多数的毒砂见于高温和中温热液矿床中。
产地 江西上铙,湖南衡山、零陵、邵阳,广东连县、阳山,贵州等地。。【生药】:
采集 砒石全年均可采挖,采后,除净杂质。
但天然砒石(砷华)产量少;多为加工制品。
鉴别
性状 砒石(信石)有红、白之分,药用以红砒石为主。
红砒石 呈不规则块状。淡红色、淡黄色或红黄相间。
略透明或不透明。具玻璃样或绢丝样光泽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断面凹凸不平或呈层状。气无。
稍加热,有蒜臭气和硫黄臭气。本品剧毒,不宜口尝。
白砒石 无色或白色。有的透明。
质较纯,毒性比红砒石剧。
理化 ①取砒石少量,置闭口管中加热,生白色升华物(纯品137℃升华)。 ②在木炭上烧之生白色气体,有蒜臭,并于木炭上显一层白色被膜。
③取砒石少量加水煮沸使溶解,溶液呈弱酸性,通硫化氢则生黄色沉淀。
或水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钠试液,沉淀复溶解。
加工炮制 一般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此法较老,设备简单,有害健康。 ②取雄黄砸成约10cm大小的块状,点燃,雄黄燃烧生成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一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砒石;二氧化硫从烟道排出,此法谓新法。
常用的炮制品有砒石(信石)和煅砒石。 ①砒石除去杂质,研细。 ②煅砒石取净砒石,砸碎,装入砂罐内,用盐泥将盖与罐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除去封固的盐泥,打口刮下,研为细粉。
贮藏 装缸或坛内,防尘,专柜保存。
。【化学】:
砒石为天然砷华As2O3,其中含As75.74%,O24.26%。
据分析红砒石与白砒石含AS2O3在96~99以上[2]。砷华溶于水、碱、碳酸钠、酸或乙醇中[3]。据光谱全分析含有Pb、Zn、Cu、N1、V、W、As、Sb、B1、Mg、Sn、Hg、B、P2O5、Ti、Mn、Zr、Be、Ag、Ba、Sr、Ca、Fe、Al等微量元素[4]。
参考文献 [1] 青藏药用矿物.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45 [2] 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259 [3] 药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285 [4] 中国矿物药.地质出版社,1988:162
。【药理】:
三氧化二砷具有砷剂的基本药理和毒理。
砷有原浆毒作用,且能麻痹毛细血管,抑制含巯基酶的活性,并使肝脏脂变、肝小叶中心坏死,心、肝、肾、肠充血,上皮细胞坏死,毛细血管扩张。枯痔散中含有白砒,如给兔耳每日涂敷,可致干性坏死,以至脱落。实验表明,不含三氧化二砷的制品则无此作用。枯痔散中含砷量为8%~16%左右,易自粘膜面吸收,应用不当,可致急性中毒[1]。
本品对皮肤、粘膜(包括消化道等处)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而对疟原虫、阿米巴原虫及其他微生物均有杀灭作用。长期吸收少量,可使同化作用加强,促进蛋白合成,脂肪组织增厚,皮肤营养改善,加速骨骼生长,使骨髓造血机能活跃,促使红细胞和血色素新生。此作用原理并非积极地增进机体代谢引起,而是少量的砒抑制氧化引起同化的增强所产生[2]。
毒性 急性中毒症状有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头痛、紫绀、晕厥、昏睡、惊厥、麻痹,以至死亡。
暴发型可无上述明显症状,迅即发生虚脱、惊厥、麻痹而死[1]。本品易溶于水,大量误服后,生成离子砷,其中二价离子砷等有原浆毒作用。主要对细胞酶蛋白的巯基(SH)有极强的亲和力,特别是与丙酮氧化酶的巯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阻碍了细胞的氧化过程,干扰了细胞的正常代谢,细胞代谢障碍首先表现在神经细胞,引起高级神经与植物神经中枢的失调,造成广泛性神经系统病变。
其次对血管舒缩中枢及周围毛细管有麻痹作用,可导致毛细管扩张松弛,渗透性增加,血压下降,进而使小动脉受损,出现组织营养改变。再者对肾小球亦有损害。
口服5~50mg,即可中毒,致死量60~200mg[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620 [2] 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914
。【药性】:
性味 辛,热。
有毒。 ①《日华子本草》:“暖,有毒。” ②《开宝本草》“苦、酸,暖。有毒。” ③《纲目》:“辛、酸,大热。有大毒。
”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大热。大毒。
” ⑤《常用中药手册》:“辛,热。大毒。”
归经 肠、胃、肺经。 ①《本草求真》:“肠、胃经。” ②《本草撮要》:“手足太阴、阳明经。” ③《常用中药手册》:“肺、肝经。” ④上海中医学院《中药学》:“肺经。”
功效 平喘化痰,截疟,蚀疮去腐。
主治 寒痰哮喘,疟疾,淋巴结结核,骨、关节结核、结核性瘘管,溃疡腐肉不脱,痈疽疔疮,牙疳,痔疮。 ①《日华子本草》:“治疟疾,肾气。” ②《本草别说》:“以冷水磨服,解热毒,治痰壅。” ③《纲目》:“除喘,积痢,烂肉,蚀瘀腐,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3~0.06g。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入膏药中贴之。
使用注意 本品有剧毒,用时宜慎。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
体虚及孕妇忌服。 《日华子本草》:“畏绿豆,冷水,醋。”。【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砒枣散(《外科方外奇方》)治走马牙疳:红枣3枚(每个去核,入红砒黄豆大1粒,扎好,炭火上煅尽白烟为度,出火气,共为细末),人中白(煅)1.5g,冰片150mg,芦荟1g。
共为细末,掺患处。 ②紫金丹(《本事方》)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4.5g(研飞如粉),豆豉4.5g(好者,水略润少时,以纸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15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 ③《本事方》:“治寒热痁疟:人言3g,绿豆(末)30g。为末,无根井水丸绿豆大,黄丹为衣,阴干。发日五更,冷水下5~7丸。” ④不二散(《丹溪心法附余》)治疟疾:人言30g(为末),飞面120g(与人言水和软饼,锅内焙干,为末用),白扁豆(末)60g,细茶(末)60g。上同和匀。
每服1g,巳前半日用温茶调下,再用茶荡净。忌食酒、面、鱼等物。
⑤砒黄丸(《圣济总录》)治诸虫痛:砒黄(细研)30g。用水浸炊饼心为丸,如小豆大。每服2丸,用煮肉汤下,空心食前。 ⑥缚虎圆(《局方》)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差,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15g。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7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丸。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
小儿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汤使同上。” ⑦砒油(《外科证治全书》)治鹅掌风,手足,掌心燥痒起皮,坚厚枯裂:红砒3g(敲细),用麻油30g,煎至砒枯烟为度,去砒留油听用。
凡患风之处,先以火烘皮热,以油擦之,日3次,至愈乃止。 ⑧《灵苑方》:“治瘰疬:信州砒黄细研,滴浓墨汁丸如梧桐子大,于铫子内炒令干后,用竹筒子盛。要用于所患处灸破或针,将药半丸敲碎贴之,以自然蚀落为度。觉药尽时更贴少许。
” ⑨紫霞锭子(《证治准绳·疡医》)治热毒壅盛,气血郁滞所致的瘰疬,痔漏、恶疮:信石(煅)、白矾(煅)、硇砂各3g,胆矾、雄黄、朱砂各1.5g,乳香、没药各750mg,麝香、片脑各150mg。上药研末,稠糊为锭子,如豆大带扁些,另作药线;随疱大小、深浅、长短,临时裁度。先以拔毒膏点破,次以药锭放在疮口,膏药贴上,3日1换药。
待肉腐之时,将药线插入疮口,膏药贴上,直候腐肉去尽为度。
⑩复方红砒膏(《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治银屑病:红砒4g,轻粉4g,雄黄3g,冰片3g,液体石蜡10~20ml,凡士林加至100g。前4味药研成细粉,混合均匀。
加液体石蜡分散后,再加入凡士林,研磨成均匀细腻的软膏100g即成。将药膏涂布患处约铜板厚,上敷凡士林纱布一层,干纱布两层,再用绷带包扎。
⑾枯瘤方(《外科正宗》)治瘤初起成形未破,乃根蒂小而不散:白砒、硇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3g,斑蝥20个,田螺(大者,去壳,切片,晒干)3个。
诸药共研极细,糯米粥调,捏作小棋子样,曝干。先灸瘤顶3炷,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盖敷药饼。候10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敛口药。
⑿枯痔散(《仙拈集》)治痔疮:红砒(放旧瓦上火煅白烟将尽取起)、枯矾各3g,乌梅(烧存性)6g,白灵药1.5g。研细末,用时以口津调涂痔上,1日2次。初敷不肿,五六日出臭水,出尽,其痔干枯,不用上药。 ⒀红油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治鹅掌风,银屑病,手足皲裂,脚湿气:红信250g,棉子油2.5升,黄蜡250~500g。
先将红信捣成细粒,与棉子油同入大铜锅内,置火上熬至红信呈枯黄色,离火待冷,去滓;再加温,放入黄蜡(冬用250g,夏用500g)熔化,离火调,至冷成膏。薄涂患处。使用时先试涂一小片,观察有无过敏反应,如有则停用。大面积银屑病勿用。
⒁黑药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皮肤癌.白砒6g,小麦粉30g。
将小麦粉制成不粘手程度的浆糊状,加白砒,捻成线状细药条。
用时将病变部位常规消毒,局麻后,用1号注射器针头在肿块周围0.5cm处刺入肿瘤根部,然后将药条由孔处插入,用无菌敷料盖上。待肿块脱落后,每日换药膏(用滑石粉500斤,煅甘石粉90g,朱砂30g,冰片30g,淀粉60g。
共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至愈。 ⒂四品散(江苏中医 1980;(2)):“治窦道瘘管:白砒45g,白矾60g,雄黄8g,乳香8g,以适当大小的盐水棉球蘸取纳入窦道瘘管内,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 ⒃内蒙古中医药 1989;(3):“治淋巴结结核:将砒石研极细粉末,每次用1~2g,加白开水60~80ml,放入烧瓶内,置酒精灯上加热。待水煮沸,瓶口冒出蒸汽时,将手平放,手心向下,高瓶口5cm处,薰蒸手心劳宫穴,先薰蒸患侧,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
10日1疗程。同时加服猫爪草效果更佳。
疗程期间应停止用药7日。” ⒄三品饼(河北中医 1984;(4)):“治早期宫颈癌:白砒45g,明矾60g。分别研成粗粉,混合后严格煅成白色疏松状物,研细加雄黄7.2g,没药3.6g,压制成一分硬币大小的‘三品饼’,紫外线消毒备用。用时第1次在宫颈口贴敷1枚‘三品饼’,7~9天后局部组织坏死脱落。
休息1~2天后再上‘三品饼’于宫颈口。” ⒅赤脚医生 1971;(3):“治慢性气管炎:用白砒1g,白矾、淡豆豉各9g。共研细末,制成散剂、丸剂或胶囊。成人每天500mg,于睡前用冷开水送服,100天为1疗程。
忌油腻食物。” ⒆温州医药 1972;(1):“治花斑癣(汗斑):取白砒1份,硫黄10份,密陀僧10份。共研成粉末过筛,加等量姜汁和醋调成糊状。同时以鲜茄蒂蘸白砒糊剂涂擦患处,擦后立即在日光下晒1小时左右(如日光不强可适当增加10~20分钟)。
在日浴过程中仍可反复在患处涂擦糊剂2~3次。上、下午各治疗1次。治疗中不可擦破皮肤;如果皮肤原有破损,须待破损愈后再用。”。【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砒乃大热大毒之药,而砒霜之毒尤烈,鼠雀食少许即死,猫犬食鼠雀亦殆,人服至一钱许亦死,虽钩吻、射罔之力,不过如此。而宋人着《本草》,不甚言其毒,何哉?此亦古者礜石之一种也。若得酒及烧酒,则腐烂肠胃,顷刻杀人,虽绿豆、冷水亦难解矣。
此物不入汤饮,惟入丹丸。
凡痰疟及齁喘,因此真有劫病立地之效。
但须冷水饮之,不可饮食杯勺之物,静卧一日或一夜,亦不作吐;少物引发,即作吐也。其燥烈纯熟之性,与烧酒焰消同气。
寒疾湿痰,被其劫而怫越顿开故也。凡头疮及诸疮见血者,不可用此,其毒入经,必致杀人。”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砒石,祛时疟,除齁喘,化瘀肉之药也。凡时行疟痰,因暑热外受,生冷内伤,寒热不均,相因病疟,内蓄痰涎,伏于营分,故发则寒热往来,头眩胸闷,少服一厘,冷水吞下,伏涎倾消,故疟疾可止。
如齁喘之病,因肺有伏积冷涎,或触冒寒暑风湿之邪即发,或遇怒色劳伤即发,或值饥饱失度即发,少用一、二厘,温汤调服,伏涎顿开,故齁喘可除。如化瘀肉一证,凡痈疽发背,诸溃疡证,脓血内闭不出,瘀肉坚硬不腐,以致脓溃日深,生肉日败,以砒石末数厘,和入黄蜡条内,纳入痈毒疮中,则瘀腐自化,脓血自行。
但见效即去,不可多用久用也。然大毒之性,又不可轻行妄试,如疟疾邪未汁出,表邪未清(宜清解温散),或久疟阴虚阳乏(宜大补气血),砒石不可用也:如齁喘肺热里虚,或兼阴虚劳损(宜滋养正气),砒石不可用也;如瘀肉不化,由于阳气不充,胃虚不食,痈疡见七恶而神气萎弱者,砒石不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