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吻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27 10:25:22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1964页(4343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秦钩吻、毒根(《吴普本草》),黄藤、烂肠草(《纲目》),梭葛草(《福建民间草药》),黄猛菜(《广西中药志》)。

基源 为钱科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的全株。胡蔓藤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产1种,药用。

原植物 胡蔓藤Gelsemium elegans(Gardn.et Champ.)Benth,又名大茶药(广东)。

形态 木质藤本,长约12m。小枝近圆形,光滑无毛。叶对生,膜质,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2.5cm,顶端渐尖至长尾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叶柄长6~[2mm。

花密集,组成顶生或上部腋生的聚伞花序;苞片小而窄,长约2mm,边缘有睫毛;花柄纤细,长5~8mm,被毛;萼裂片卵状披针形,长2.5~3.5mm,边缘具睫毛;花冠黄色,长11~19mm,裂片卵状长圆形,长5~9mm,顶端急尖、圆形或尾状;雄蕊5枚,着生花管中部,内藏或略伸出,花药长圆形,内向,纵裂,长约2mm;子房卵状长圆形,高2~2.5mm,无毛;花柱长8~10mm。蒴果椭圆形,长10~14mm,直径约5mm,在开裂前具2条纵槽,果皮膜质,有20~40颗种子;种子肾形或椭圆形,长约3.5mm,围绕以膜质不规则的裂齿状翅。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77页.图470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650~1700m的路边灌丛中。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全草。

【化学】:

根、茎、叶、种子均含多种生物碱。

其中根含有:16-Epivoacarpine、19-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Z)-Taberpsychine、钩吻素甲(Gelsemine)、Gelsevirine、钩吻素子(Koumine)、Gelsenicine、14-Hydroxygelsenicine、胡蔓藤碱甲(Humantenine)、Koumidine、19-(Z)-Akuammidine;叶含有:16-Epivoacarpine、19-Oxo-gelsenicine、19-(Z)-Akuammidine、Gelsemine、Gelsemine.N-oxide、Koumine-N-oxide和Kou-mine[1~3];种子含有14-Hydroxygelsedine[1-3]。从全株中得到的成分有:11-Methoxy-19-(R)-hydroxygelselegine、 20-Hydroxydihydroankinidine、19-(R)-Hydroxydihydrokoumine 19(S)-Hydroxydihydrokoumine、N-Desmethoxyhurnantenine、15-Hydroxyhumantenine、Gelsemoxorine、19-(R)-Hydroxydihydrogelsevirine、19-(R)-Acetyldihydrogelsevirine 和19-(R)-Hydroxydihydrogelsemine[4,5]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on 1988;44(16):5075 [2] phytochemistry 1987;26:2875 [3] Chem Pharm Bull 1987;35(11):4668 [4] Phytochemistry 1990;29:965,3013 [5] Phytochemistry 1991;30:679,1311

。【药理】:

①对心脏的作用 从钩吻中提取的钩吻总碱对离体和在体蟾蜍心肌收缩力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减慢心率,使蟾蜍心肌产生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对大白心电图影响较小[1,2]

钩吻素乙对离体蛙心有抑制作用[10]。小量时引起脉搏加速,乃由于迷走张力之降低,此时血压仍无明显变化;大量时则抑制心脏而招致血压下降;中毒量可引起心室颤动。钩吻素甲能阻断电刺激心迷走神经或注射乙酰胆碱引起之降压反应[11]。 ②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钩吻总碱(0.15~0.41mg/(kg·d)ip,7d能显着提高照射大鼠红细胞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浓度,对红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剂量达0.41mg/kg时,能显着地增加照射动物的体重,并能提高动物25%存活率[3]。 ③致突变性和抗突变作用 采用SOS显色法2,5、5.0、10.0mg/ml 3种浓度的钩吻碱显示无致突变与抗突变作用,但在抑制突变试验中,钩吻碱能抑制MNNG、UV所致的突变,而不能抑制B(α)P所致突变[4]

④其它作用 钩吻素甲对小鼠有镇痛作用。其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5]。对犬、小肠及子宫,小量略呈兴奋,大量抑制,是对平滑肌的直接作用[6]。钩吻对平滑肌也呈抑制作用,并与乙酰胆碱、氯化钡相拮抗[7]

钩吻和钩吻素甲还有散大瞳孔的作用[7]

毒性 钩吻属有毒植物。

全株含胡蔓藤甲等7种吲哚类生物碱,具剧毒,误服常导致死亡。对不同部位钩吻1.10煎剂进行LD50的测定,结果显示小鼠的LD50按每1kg体重所需的生药量计,根为0.0798g,老茎1.309g,嫩茎1.830g,叶0.255g,花0.458g,果1.275g,证实钩吻全株确实有毒,且以根最毒,叶、花次之,茎、果较弱,并证实老茎的毒性大于嫩茎[8]

钩吻总碱对几种动物的LD50测定值[9]

参考文献 [1]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88;10(1):9 [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89;11(2):12 [3] 海军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88;(1):1 [4] 中成药 1990;12(8):24 [5]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10):931 [6] 中国生理学杂志 1932;6(3):281 [7]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6):574 [8] 药学通报 1983;18(12):62 [9] 海军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88;(1):5 [10] 中国生理学杂志 1932;6(1):41 [11]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Ed.J.B.Lippincott Company,1947:497。【药性】:

性味 辛、苦,温。

有毒。 ①《本经》:“辛,温。” ②《吴普本草》:“雷公:有毒。” ③《别录》:“有大毒。” ④《岭南采药录》:“苦,寒。有大毒。

” ⑤《广西药用植物图志》:“辛、微苦。有大毒。

功效 祛风,攻毒,消肿,止痛。

主治 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 ①《本经》:“主金疮,乳痓,中恶风,咳逆上气,水肿。” ②《别录》:“破癥积,脚膝痹痛,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③《蜀本草》:“主喉痹咽中塞,声变,咳逆气,温中。” ④《生草药性备要》:“祛风毒,洗螨癞。” ⑤《本经逢原》:“紫者破血积,青者破痰积。” ⑥《岭南采药录》:“不论根茎叶.以之煎水外洗,能散风热毒,洗疥癞及癣。凡花柳毒,下疳,以之煎浓汁,浸2~3次。” ⑦《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捣烂外敷治跌打瘀肿,外伤出血,梅毒恶疮,风痹;制膏敷贴消肿瘤。” ⑧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攻毒拔毒,杀虫,止痒,散瘀止痛。治皮肤湿疹,跌打损伤,闭合性骨折。”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煎水洗或烟熏。

使用注意 本品有剧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本草经集注》:“半夏为之使,恶黄芩。”。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风湿关节痛:干断肠草(钩吻)30g,防风6g,独活3g。共研粗末,用纸卷烧烟熏患处。” ②《岭南草药志》:“治疥癞:断肠草(钩吻)、白芷、青黛、五倍子、枯矾、马前子、退各6g,梅片1.2g,松香,雄黄各4.5g。共为细末,以蜡油熔化和药膏贴之。

” ③《岭南草药志》:“治瘰疬:断肠草根,红老木薯,2味酌量。共捣烂,用酸醋煎1小时取起,候冷敷患处,连敷3天。”

单方应用 ①《广西药用植物图志》:“治痈疮肿毒:生断肠草(钩吻)120g,黄糖15g。共捣敷患处。” ②《岭南草药志》:“治痈疽:断肠草(钩吻)晒干研末后,混合凡士林,制成软膏敷患处。” ③《岭南草药志》:“治远年臁疮:鲜钩吻500g,煎水洗患处,日洗数次,洗后将药叶1张贴疮口。” ④《岭南草药志》:“治瘭疽:钩吻叶、石灰。2味捣烂,贴患指第3节,有脓即溃,无脓即消。” ⑤《岭南草药志》:“治刀伤:钩吻全草捣烂,敷伤口。”。【医药家论述】:

①雷《雷公炮炙论》:“钩吻治恶毒疮效。

其地精杀人。采得后捣绞自然汁入膏中用,勿误饵之。” ②陶弘景《别录》:“钩吻,折之青烟出者,名固活,甚热,不入汤。生傅高山谷及会稽东野。” ③沈括《梦溪笔谈》:“钩吻,《本草》一名野葛。主疗甚多,注释者多端,或云可入药用,或云有大毒,食之杀人。

予尝到闽中,土人以野葛自杀或误食者,但半叶许入口即死。” ④李时珍《纲目》:“钩吻,虽名野葛,非葛根之野者也。或作冶葛。王充《论衡》云,冶,地名也,在东南,其说甚通。广人谓之胡曼草,亦曰断肠草。入人畜腹内,即粘肠上,半日则黑烂,又名烂肠草。

” ⑤陈藏器《本草拾遗》:“野葛,人食其叶,饮冷水即死,冷水发其毒也。” ⑥刘恂《岭表录异》:“野葛,毒草也,俗呼为胡蔓草,误食之则用山血解之。”

上一篇:香青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