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37页(2486字)

【名称出处】:《广西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山姜、良姜(《广西中草药》)。

基源 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红豆蔻的根茎。

原植物 红豆蔻Alpinia galanga(L.)Willd.

余项参见“红豆蔻”条。

。【生药】:

采集 2~3月采挖根茎,洗净,晒干。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后切片,干燥。

鉴别 根茎圆柱状,多分枝,长8~12cm,直径1.5~3cm;表面淡棕红色或暗紫色,具纵皱,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形成环节,节间长3~6mm,根茎下侧有须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皮层较厚,内皮层明显,维管束点可见。气芳香,味辛辣。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根茎含乙酰基胡椒酚乙酸酯(1’-Acetoxychavicol acetate)、乙酰基丁香酚乙酸酯(1’-Acetoxyeugenol acetate)和羟基胡椒酚乙酸酯(1’-Hydroxychavicol acetate)和羟胡椒酚乙酸酯(1’-rlydroxychavicol acetate),后者具抗真菌活性[1],而乙酰基胡椒酚乙酸酯对小腹水癌和S-180有效[2]

另含对-羟基肉桂醛(P-Hydroxycinnam-aldehyde)、二对-羟基-顺-苯乙烯基甲烷[Di-(p-hydroxy-cis-styryl)methane]和挥发油。挥发油含α-蒎烯、β-蒎烯、α-侧柏烯(α-thujene)]α-蒎烯、β-蒎烯α-侧柏烯(α-thujene)、α-葑烯(Fenchene)、莰烯(Camphene)、香桧烯(Sabinene)、△3-蒈烯(△3-Carene)、月桂烯(Myrcene)、β-水芹烯(β-Selinene)、α-松油烯(α-Terpinene)、柠檬烯、γ-松油烯、顺-β-罗勒烯(Cis-β-ocimene)、反式-β-伞花烃(Trans-β-cymene)、对伞花烃(p-Cymene)、对伞花烯(p-Cymenene)、异松油烯(Isoterpinene)、1,8-桉油精(1,8-Cineole)、牻儿醛(Geranial)、橙花醛(Neral)、β-侧柏酮(β-Thujone)、牻牛儿醇(Geraniol)、香茅醇(Citronellol)、芳樟醇(Linalool)、脑(Borneol)、异龙脑、松油烯-4-醇(Terpinene-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反式-水化香桧烯(Trans-hydratedsabinene)、顺-对-烯-2-醇-1(Cis-p-menth-2-en-1-ol)、反-对-牻烯-2-醇-1、乙酸牻牛儿酯、乙酸龙脑酯和α-小茴香醇(α-Fenchyl alcohol)。有报道来西亚产根茎挥发油尚含乙酸-2-甲基丙酯、乙酸丁酯、香芹醇Ⅰ和Ⅱ(Carveol Ⅰ、Ⅱ)、胡椒酚(Chavicol)、十三烷、乙酸胡椒酚酯、乙酸香茅酯、乙酸橙花酯、乙酸牻牛儿酯、乙酸丁香酚酯、α-烯(α-Capa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α-香柑油烯(Bergapten)、α-葎草烯(α-Humulene)、反式-β-金合烯(trans-β-famesene)、檀香烯(Santalene)、α-、γ-姜黄烯(α-、γ-Curcume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十五烷及水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2]。亦有报道挥发油含桂皮酸甲酯(48%)、按油精(20%~30%)等成分。

另根茎含黄酮类成

分高良姜素(Galangin)[3]

参考文献 [1] PlantaMed 1985;507 [2] 中药材 1988;11(5):48,1987;10(3):49 [3]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5。【药理】:

根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可使家支气管腺分泌增加,有较好的祛痰作用[1]

所含l’-乙酰氧基胡椒酚乙酸酯和1’-乙酰氧丁香酚乙酸酯对Shay氏大鼠胃溃疡,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3]。所含丁香酚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真菌作用[4]。可使胃粘液分泌增加,有健胃作用[5]

家兔iv可产生麻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与抗惊厥等作用,但小鼠sc不产生麻醉作用[6]

另报道有较强的抗组胺作用[7]

参考文献 [1] 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 1962;6(3):150 [2] Chem Pharm Bull 1976;24(10):2377 [3] CA 1974;81:68544h [4] CA 1979;91:151896b [5]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48;67:34 [6] CA 1961;55;10696a [7] CA 1981;95:143920x。【药性】:

性味 辛,温。

功效 温胃,散寒,止痛。

主治 心胃气痛,胃寒冷及伤食吐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5g;或入丸、散。

上一篇:大沙叶 下一篇:大尾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