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蜡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63页(1252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白花蜡梅(福建),秋蜡梅、毛山茶(江西),香风茶(安徽)。
基源 为蜡梅科蜡梅属植物山蜡梅的叶。蜡梅属约3种,为中国特产,其中2种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山蜡梅Chimonanthus nitens Oliv.
形态 常绿灌木。叶对生,革质,揉碎有香气,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8cm,宽2.5~3cm,顶端长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面亮绿,叶无毛;叶柄长6~8mm。花单生于叶腋,有短梗;花被片多数,螺旋状排列,淡黄白色,内层短,有爪,卵状披针形,中层长,条状披针形,外层长度为中层长度1/2,圆形或长椭圆形;雄蕊5,花药外向;心皮多数,分离,生于壶状花托的内面,花柱突出于壶外,子房上位;成熟时长椭圆形,口部收缩,内有几个瘦果。花期9~11月,次年6月果熟。
(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上册.383页.图39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裸岩附近及山麓溪谷两旁的灌丛中,常成片生长。分布于安徽、浙江、福建、湖北、贵州、云南。
。【生药】:鉴别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狭椭圆形,长5~15cm,宽3~6cm。
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表面灰绿色至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浅,两面均较糙,触之有单向的粗糙感,具密布的透明腺点。主脉浅褐色,于下表面凸出。叶柄长0.5~1cm。
叶片薄革质,气清香,味微苦而辛凉。
以完整、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本品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略扁平,外壁增厚,有时可见纹孔沟,并被角质层,下表皮有气孔;上下表皮均有单细胞非腺毛,壁厚。
栅栏组织由2列短柱状细胞组成;海绵组织中散有多数油细胞,直径40~60μm。主脉明显向下突出,维管束外韧型,外围有淀粉鞘,上下方有纤维束。
。【药性】:性味 微苦、辛,凉。
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感冒,中暑,慢性气管炎,胸闷,蚊蚁叮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0g。外用:涂擦。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胸闷,倦怠,懒食:山蜡梅、桔梗各4.5g,陈皮6g,苍术9g。水煎服。”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寒感冒:①山蜡梅10g,水煎服。 ②山蜡梅6g,生姜3~5片,煎水。服时加红糖适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