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兜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341页(6922字)

【名称出处】:《药性本草》

【概况】:

异名 兜零(《蜀本草》),兜铃(《本草述钩玄》),葫芦罐(《东北药用植物志》),臭铃铛(《河北药材》),参果(《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马兜铃科马兜铃属部分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马兜铃属全世界约350种;中国约有39种、2变种、3变型。

原植物 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又名南马兜铃。

大叶马兜铃Arisiolochia kaempferiWilld.(AristolochiaShimadaiHayata),又名南木香(云南),香里藤(福建),痢药草(台湾)。囊花马兜铃Aristolochia utriformis S.M.Hwang

历史 马兜铃始载于《药性本草》,《开宝本草》载:“马兜铃生关中,藤绕树而生,子状如铃作四五瓣。”《图经本草》载:“马兜铃生关中(今陕西)、河东(黄河以东)、河北(山西芮城县)、江(河南)、淮、夔、浙州郡皆有之。叶如山蓣叶而厚大,背白。

六月开黄紫花,颇类枸杞花。

七月结子如枣大,状似铃,作四五瓣。……七八月采实,暴干。”以上记载的植物形态、产地基本符合现今所用的马兜铃科植物的果实。

形态 北马兜铃为多年生缠绕或匐匍状细弱草本,根细长,圆柱形,黄褐色。茎草质,绿色,长达1m或更长。

叶互生,叶柄细,长1.5~2cm;叶片三角状宽卵形,长2.5~7cm,宽2.5~7.5cm,先端钝或钝尖,基部心形,全缘,叶面绿色,背面淡绿色,基出脉5~7条,较明显。

花3~10朵,簇生于叶腋间;花梗细,长约1.5cm;花被暗紫色,上部呈斜喇叭状,先端渐尖,中部呈管状,下部包住花柱,膨大成球形;雄蕊6,几无花丝。蒴果倒广卵形或椭圆状倒卵状,长3~4cm,初时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沿室间开裂为6瓣。花期7~8月,果期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234页.图版56)

生境与分布 北马兜铃生于海拔500~1200m的山坡灌丛、沟谷旁及林缘,气候较温暖,湿润,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沙壤中。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山东、河南。

马兜铃余项见“青木香”条。

大叶马兜铃余项见“朱砂莲”条。

囊花马兜铃的主要特点为花大,单生叶腋,直径达3cm,具梗,花被管状,“U”字形弯曲,灰绿色,带紫色条纹,被毛,管内有暗紫晕;雄蕊6个,紧密围绕花柱。蒴果圆形。

种子多数。(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图版54)生于海拔1900m的阔叶林中。分布于云南文山。。

【生药】:

栽培 北马兜铃宜温暖潮湿环境,适在土层深厚、肥沃而湿润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土栽培。

用种子繁殖,于秋季采收成熟种子立即播种,或埋于湿砂中至次年春季,穴播,行株距33~50cm×20~26cm,深2~3cm,每穴播种子3~5粒,覆土后稍加镇压,保持土壤湿润。或于4~5月播种育苗,按行距23~27cm开沟条播,每亩用种子量1~1.5kg。

幼苗期注意除草、松土,适时间苗,每穴留苗2~3株。育苗地,在苗高13~20cm时定值于大田。

当苗高33cm以上时设支架,以供缠绕生长。在开花前,用腐熟厩肥加适量磷肥追施,有助于果实丰产;8月中、下旬,以磷钾肥为主追施,有利根的生长。7~9月高温多雨,易发生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灌穴。虫害红蜘蛛,用40%乐果乳油800~1000倍喷杀;马兜铃风蝶,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防治。

采集 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将果实摘下,晒干。 北马兜铃主产于黑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 南马兜铃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湖南、湖北。

鉴别

性状 北马兜铃蒴果长圆形或椭圆状倒卵形,长3~4.5cm,宽2~3cm,上端平截,中央微凹,有花柱残痕;果柄细,长2~6cm,表面暗绿色或黄棕色,有平直纵棱6条为腹缝线,果实成熟时由此开裂成6果瓣,果柄亦分裂为6条,各与一果瓣相连,每果瓣中央有一条波状弯曲的背缝线,从此处分出多数横向平行的波状细脉。

果实6室,中隔灰白色,有棕色横向脉纹,每室内有多数平叠排列的种子,呈倒三角形,四面延伸成翅,果瓣上部种子长略大于宽,中部种子种仁呈横向椭圆形。果皮质较脆;气微,味淡。

南马兜铃蒴果球形或长圆形,基部钝圆长2~3.5cm,宽2.3~3cm,果柄长2.5~4.5cm;背缝线的纵棱略平直;果瓣上、中部种子均宽略大于长,种仁心形。

显微 ①北马兜铃果瓣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细胞,每隔1~4细胞有一较大含棕色物的细胞。中果皮为10余列薄壁细胞,中部有断续排列的维管束,背缝线处维管束较大,韧皮部外方有半月形纤维束,木化,束旁有石细胞,近腹缝线处有孔纹细胞5~9列,至背缝线外渐减少至1~2列。内果皮为3~4列纤维。中隔由两层细胞组成,表面观一层细胞细长,壁孔小,另一层为类圆形孔纹细胞,两层细胞呈垂直排列。 种子横切面:种翅由4~8列孔纹细胞组成,微木化。

种皮最外层为1列类方形棕色细胞,内壁略凹凸不平,其内为1列棕色小形木化细胞,向内为两列薄壁细胞。

胚乳细胞壁薄,含脂肪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25,126) ②南马兜铃果瓣横切面:与北马兜铃相似,不同点是:中隔由两层孔纹细胞组成。表面观一层为细长形,壁孔较大,另一层为长方形或类圆形。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27)种皮最外层为一列棕色细胞,向内为一列木化细胞,含方晶。 粉末:显黄棕色。

具特异香气,味微苦。 1)果皮腹面纤维常编织状成束存在,稀有单个散在,长梭形或长纺锤形,长200~312~627μm,直径5~16μm,壁稍厚,胞腔宽,可见细小纹孔。

2)果皮背面纤维单个或稀有成束存在,细胞呈石细胞状或长纺锤形,长350~449μm,直径20~26μm,壁厚,胞腔多狭窄,可见斜裂缝状纹孔。 3)果柄纤维成束存在,甚长,直径16~23μm,壁厚。

4)种翅网纹细胞呈类圆形、多角形或长方形,可见疏大或致密的纹孔,交织成网状。5)果皮网纹细胞呈类圆形、类方形或长方形,壁厚化,纹孔裂缝状或斜裂缝状纹孔。

另可见果皮石细胞及导管。

(图见《中药粉末显微鉴别手册》.14页B)

理化 ①马兜铃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提取,乙醇液用盐酸调至pH2~3,用乙酸乙酯萃取,将萃取液用硫酸钠干燥,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甲醇0.5~1.0ml溶解,点于硅藻土G板上,以苯-甲醇-醋酸(17∶2∶1)为展开剂,以马兜铃酸为对照,展开后,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的盐酸溶液(对-二甲氨基苯甲醛1g溶于30%盐酸溶液50ml,再加乙醇50ml),置日光或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1) ②马兜铃野生品与栽培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20g,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醇300ml提取5小时至近无色,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浓缩至25ml作供试液,以马兜铃酸A(0.75mg/rnl),β-谷甾醇(1mg/ml),内酰胺(0.038mg/m1),马兜铃酸C、D(适量)为对照,点于硅胶G-0.4%柠檬酸(含02%CMC)板上,以(Ⅰ)苯-乙醚(52)或(Ⅱ)乙醚-石油醚-乙酸乙酯(6∶4∶0.5)为展开剂,展开后,置(Ⅰ)自然光下、(Ⅱ)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或(Ⅲ)用20%硫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2) 2)取上述供试液点于硅胶G-0.4%氢氧化钠(含0.2%CMC)板上,以(Ⅰ)氯仿-甲醇-氨(12∶4∶1)或(Ⅱ)苯-无水乙醇-丙酮-氨(10.4.1∶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Ⅰ)自然光下、(Ⅱ)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或(Ⅲ)用20%硫酸液和(Ⅳ)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52-3)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蜜制和炒制。 ①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搓碎,筛去灰屑。

②蜜制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马兜铃碎片,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马兜铃100kg,用炼蜜25kg。

③炒制 取净马兜铃碎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具焦斑时,取出,放凉。

贮藏 置干燥处;蜜马兜铃,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北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和一种季铵型生物碱。

参考文献 科学通报 1957;(18):568

【药理】:

①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麻醉ig 1g/kg马兜铃煎剂有较弱的祛痰作用[1]

离体豚支气管肺灌流试验证明,1%浸剂可使其舒张,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2]。 ②增强吞噬细胞活性 给小鼠sc10~100μg/kg马兜铃酸能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在人体因用氯霉素,氢泼尼松和环磷酰胺而抑制的吞噬细胞功能可被马兜铃酸恢复。临床已用它来克服这些药物的副反应[3]。 ③抗肿瘤作用 多次ip马兜铃酸,可抑制大鼠腹水型癌的生长,对小鼠肉瘤37、肉瘤-AK的生长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小鼠肉瘤-180、大鼠肉瘤-45等无效[4]。马兜铃酸对小鼠腺癌755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腹水S37,sc马兜铃酸5d,能明显延长生存期。

临床试用对肾和肝脏毒性较大。西德报道有致癌性[5]。 ④抗菌作用 水浸剂在体外对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6]。马兜铃煎剂,对绿脓杆菌无效[7]

马兜铃酸在体外对多种细菌、真菌和酵母有抑制作用[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链球菌感染的小鼠,sc.50μg/kg马兜铃酸有一定保护作用,单用抗生素或其他化疗难治愈的慢性病例,与马兜铃酸合并用药可取得较好效果[3]。 ⑤其他作用 iv马兜铃酸1~10mg/kg可升高麻醉血压,心率无变化,40mg/kg则使猫心跳停止。

对离体兔耳和肾的血管有一定收缩作用,能兴奋离体及在位兔肠和在位猫子宫。小鼠iv或ip 30~50mg/kg时,可使直肠温度降低2~2.5℃[9]

毒性 小鼠iv马兜铃酸LD50为60mg/kg[9],iv30mg/kg可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引起肾衰竭[3]。0.1%~1%马兜铃酸溶液滴入兔眼结膜囊或sc均无刺激作用[9]

应用TA100和TA98菌,按Ames法进行试验,表明马兜铃酸A能诱发原核微生物碱基置换型和移码型突变;在细胞水平也证明了染色体的损伤,因此是一种化学致突变剂。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所的研究证明,在致癌剂中几乎90%是致突变剂,希望本结果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8]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10):959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95 [3] 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79;(2):83 [4] J Med pharm Chem 1962;5(3):657 [5]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4;6(2):97 [6]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8 [7] 药学通报 1960;8(2):59 [8]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7;1(3):208 [9] Хармакологця и Токспкиология 1965,28(1):74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①《药性论》:“平。” ②《开宝本草》:“苦,寒。” ③《纲目》:“微苦、辛。”

归经 入肺、大肠经。

①李杲:“入手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效 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肠消痔。

主治 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瘘肿痛,肠热痔血。

①《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②《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③《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④《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⑤《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宜加用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使用注意 虚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桑皮、黄芩,治热咳痰。

②配夏枯草、钩藤,降压。 ③配杏仁,阿胶,治喘咳。

方选和验方阿胶散《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45g(麸炒),鼠粘子(炒香),甘草(炙)各7.5g,马兜铃15g(焙),杏仁(去皮、炙)7个,糯米(炒)30g。上药为末,每服3~6g,水200ml,煎至6分,食后温服。

单方应用 ①《简要济众方》:“治肺气喘嗽:马兜铃60g,甘草30g(炙)。2味为末,每服3g,水200ml,煎6分,温呷,或以药末含咽津亦得。” ②《摘元方》:“治心痛:大马兜铃1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 ③《贵州民间单方秘方》:“治喘咳胸痈:马兜铃、万年青根各3g,煎水,当茶饮,1日1剂。”。【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马兜铃,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能推矣。

”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马兜铃,入肺除热,而使气下降。咳嗽者,气升之病也,气降热除,嗽自平矣。

痰结喘促,亦肺热病也,宜并主之。血痔瘘疮,无非血热。

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为肺之表里,清腑热则腑热亦清矣。

故亦主之。

甄权用以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止。洁古用以清肺气,补肺、去肺中湿热者,皆除热降气散结之力也。

” ③陈修园《本草经读》:“马兜铃,虽云无毒,而偏寒之性,多服必令吐利不止也。《内经》云,肺喜温而恶寒,若《开宝》所云肺热咳嗽,为绝少之证,且所主咳嗽痰结喘促证,与血痔瘘疮外证,同一施治,其为凉泻攻坚之性无疑。

” ④杨时泰《本草述钩元》:“马兜铃所治,专注咳嗽之因于肺热而痰结喘促者,第肺热痰结,须分虚实。《经》曰,太阳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又有虚劳少血,津液内耗,心火自焚,使燥热乘肺,咯唾脓血,上气涎潮,其嗽连续而不已者,用兜铃于补泻中,得不从所主剂以为别乎。且就痰结而论,亦不能以热尽之。

况六淫七情,每每因郁化火,治火之法,必先治郁,而火乃散。又不谓清肺热,下逆气,便可一了百当也,知此则可以善用兜铃矣。

” ⑤张德裕《本草正义》:“马兜铃,洁古以为清肺,而又以为补肺,则殆误解钱仲阳补肺阿胶散之真旨。要之,仲阳意中,只为肺受燥火之凌,热壅不宣,故用蒡、杏仁、兜铃。

皆属开宣清热之治。特以热伤肺阴,乃主阿胶,非诸药皆是补肺正将。

濒湖已谓钱氏此方,非以兜铃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使邪去而肺安。案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

究竟紫菀本非大温,兜铃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为肺金窒塞之良药矣。

上一篇:马银花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