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360页(1437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嚷、啮桑(《尔雅》),啮发(《尔雅》郭璞注),天水牛(《奇效良方》),八角儿(《纲目》),桑蠹虫、桑蝎、铁炮虫(《吉林中草药》)。
基源 为天牛科动物桑天牛或云斑天牛等的全虫。
原动物 桑天牛Apriona germari(Hope)。云斑天牛Batocera horsfield1(Hope)
历史 本品首载于《本草拾遗》,《纲目》亦收载。《吉林中草药》列入活血药,《东北动物药》收为活血祛瘀药,《中国动物药》归属昆虫类药。
形态 桑天牛:体黑色,全身密被绒毛,背面绒毛青棕色,腹面绒毛棕黄色。雄虫触角超出体长2~3节,雌虫仅较身体略长。
额狭,复眼下叶大而横阔。前胸背板宽显胜于长,两侧中央具细尖刺突,前、后横沟之间有不规则的横脊线。
鞘翅中缝、侧缝及端缘通常有一条青灰色窄边,基部约1/4范围内密生黑色光亮瘤状颗粒,翅端内、外端角均呈刺状突起。足细长,被灰白色短毛,腿节大,内侧有纵沟
生境与分布 成虫喜食嫩树皮,晚间比较活跃。
幼主蚀枝干、根部木质。被害树木有桑、苹果、海棠、樱桃、梨、榆等树种。
中国广泛分布。
云斑天牛与桑天牛不同之处为体黑色,密被灰色绒毛。
前胸背板中央有1对肾形白色毛斑,小盾片被白毛。鞘翅白斑形状不规则,一般排成2~3纵行,白斑变异很大。
体腹面两侧各有1条白色直纵纹,常在各节间中断。触角自第3节起,每节下沿有许多细齿。
鞘翅肩刺上挠,基部1/4范围内密生瘤状颗粒,翅端内斜切,缝角呈刺状。
幼虫2~3年完成一代,日夜均可飞翔活动,以夜间活动为多,以当年羽化之成虫越冬,于次年5~6月间产卵。
危害树木,被害植物有桑、柳、榆、栗、栎、胡桃等。中国广泛分布。
此外,天牛的原动物还有: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和橘褐天牛Nadezhdiella cantori(Hope)。【药性】:
性味 甘,温。
有毒。 ①《纲目》:“有毒。” ②《本经逢原》:“甘,温,小毒。”
功效 截疟,解毒,消肿,定惊。
主治 疟疾寒热,小儿急惊风,疔肿,箭镞入肉,去痣靥。 《本经逢原》:“治疔肿恶疮,出箭镞、竹木刺最捷。”
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纲目》:“忌冷水。”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透骨膏(《纲目》)治疔肿恶毒:八角儿(杨柳上者,阴干去壳)4个(如冬月无此,用其窠化之),蟾酥1.5g,巴豆仁1个,粉霜、雄黄、麝香少许,先以八角儿研如泥,入溶化黄蜡少许,同众药末和作膏子,蜜收。每以针刺疮头破出血,用榆条送膏子麦粒大入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