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54页(3750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瓦塔(《河北药材》),瓦葱(《四川中药志》),瓦莲花、屋松(《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克秀巴(《青藏高原药物图鉴》)。
基源 为景天科瓦松属植物瓦松、晚红瓦松及黄花瓦松的全草。瓦松属全世界约13种,中国约10种。
原植物 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er[Cotyledon fimbri ata Turcz.;Sedum fimbriatum(Turcz.)Franch.],又名流苏瓦松(《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瓦花(陕西、江苏),石扣子(陕西),吊吊草(宁夏)。
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bescens(Maxim.)Ohw1(Umbilicus erubescens Maxim.;Sedum erubescens(Maxim.)Ohwi,又名瓦花、瓦花草(江苏)。
黄花瓦松Orostachys spinosus(L.)C.A.Mey.[Cotyledon spinosa L.;Sedum spinosum(L.)Thunb.]
历史 瓦松一名始载于《唐本草》,后诸家本草亦多记述,但均限于其性味、功效的论述。
形态 瓦松 二年生肉质草本。
一年生植株呈莲座状,莲座叶厚肉质,宽线形,顶端增大为白色软骨质,半圆形,并具流苏状齿;二年生花茎高10~20cm。单叶,稀疏互生,叶片披针形或宽线形,长可达3cm,顶端具尖刺。花序总状,紧密或于下部分枝呈宽约20cm的塔形;苞片线状;花梗长达1cm;萼片5,长圆形,长1~3mm,下部连合;花瓣5,红色,披针状椭圆形,长5~6mm,宽1.2~1.5mm,顶端渐尖,基部合生;雄蕊10,与花瓣等长或稍短;鳞片5,近四方形,长0.3~0.4mm,顶端稍凹。
蓇葖5,长圆形,长约5mm,具细喙。种子多数,卵形,细小。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7,图18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海拔至高海拔地区的山坡石上或瓦屋上。分布于华北及黑龙江、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晚红瓦松 本种主要特征为一年生莲座叶披针形或狭匙形,顶端有长尖刺,早枯;二年生叶线形至线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不具尖刺,有暗红色斑点。
花序穗状,紧密;萼片披针形或近卵形;花瓣白色,椭圆形或披针形,顶端有红色小圆斑点。(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7页,图1884)生于低山石上或溪沟旁。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日本、原苏联、朝鲜也有分布。
黄花瓦松本种主要特征为一年生莲座叶片长圆形,顶端具一半圆形白色软骨质的边,中央有1长刺;二年生叶片宽线形至倒披针形,顶端渐尖,具软骨质刺。
花序穗状而狭长;萼片卵状长圆形,顶端渐尖,有刺尖及红色斑点;花瓣黄绿色,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8页.图1885)生于海拔600~3700m的山坡石缝中及路边岩石上。分布于中国东北及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
朝鲜、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全草,反复晒几次至干,或鲜用。
以花穗带红色,老者为好。药材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鉴别 茎黄褐色或暗棕褐色,长12~20cm,上有多数叶脱落后的疤痕,交互连接成棱形花纹。叶灰绿色或黄褐色,皱缩卷曲,多已脱落,长12~15mm,宽约3mm。
茎上部叶间带有小花,红褐色,小花柄长短不一。质轻脆,易碎。
气微,味酸。以花穗带红色、老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黄酮类成分:山柰酚、槲皮素、山柰酚-7-鼠李糖甙、山柰酚-3葡萄糖-7-鼠李糖甙和槲皮素-3-β-D-葡萄吡喃糖甙,另含景天庚酮糖酐及其异丙叉衍生物[1]。还含景天庚酮糖酐(Sedoheptulosan)及异丙叉景天庚酮糖甙(Isopropyhdene Sedoheptulosan)[2]。
参考文献 [1]中草药 1988;19(4):148 [2]中草药 1985;16(6):3
【药性】:
性味 酸、苦,凉。
①《唐本草》:“酸,平。” ②《本草再新》:“苦,寒。有毒。” ③《四川中药志》:“淡,凉。”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平。有大毒。
” ⑤《中草药学》:“酸,平。有毒。
”
归经 入肝、肺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止血敛疮,利湿消肿。
主治 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痛毒,疔疮,汤火灼伤。 ①《唐本草》:“主口中干痛,水谷血痢,止血。” ②《图经本草》:“行女子经络。” ③《纲目》:“大肠下血,烧灰,水服3g,又涂诸疮不敛。” ④《本草再新》:“治百毒,疗火疮,消肿杀虫。” ⑤《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痔疮肿痛出血、煎水熏洗。” ⑥《科学的民间药草》:“通便。” ⑦《河北药材》:“治水臌。” ⑧《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 ⑨《全国中草药汇编》:“便血,吐血。外用治疮口久不愈合。
” ⑩《中草药学》:“泻痢,便血,内痔脱出或出血,月经不调,疮不收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捣汁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泉州本草》:“脾胃虚寒者忌用。”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①配麦芽、垂柳嫩枝,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②配生柏叶,治烫灼伤。 ③配雄黄,治疯狗咬伤。
方选和验方 ①《唐本草》:“治热毒酒积,肠风血痢:瓦松240g(捣汁,和酒一半),白芍15g,炮姜末15g,煎减半,空心饮。”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急性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瓦松60g,麦芽30g,垂柳嫩枝9g。水煎服。” ③《摘元方》:“治唇裂生疮:瓦松、生姜,入盐少许,捣涂。”
单方应用 ①《医方摘要》:“治烫灼伤:瓦松,生柏叶同捣敷。干者为末敷。” ②《生生编》:“治疯狗咬伤:瓦松,雄黄同研贴。” ③《摘元方》:“治牙龈肿痛:瓦花,白矾等份,水煎漱之。” ④《福建民间草药》:“治肺炎:鲜瓦松,每次120~240g,用冷开水洗净,擂烂绞汁,稍加热内服,日服2次。” ⑤《泉州本草》:“治湿疹:瓦松(晒干),烧灰研末,合茶油调抹外涂,止痛止痒。” ⑥《圣惠方》:“治白屑:瓦松(曝干)烧作灰,淋取汁,热暖,洗头。” ⑦《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科》:“治鼻衄:鲜瓦松1000g。洗净,阴干,捣烂,用纱布绞取汁,加砂糖15g拌匀,倾入瓷盘内,晒干成块。
每次服17~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忌辛辣、有刺激食物和热开水。” ⑧《经验良方》:“治小便砂淋:瓦松煎浓汤,乘热熏洗少腹。” ⑨《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惊风,瓦松15~18g,水煎服。”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疮口久不愈合,外用,鲜品捣烂外敷或焙干研细粉外敷。” ⑾《泉州本草》:“治蜈蚣咬伤:鲜瓦松60g,酸饭粒少许,合捣烂烘热,贴患处。” ⑿《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疟疾:鲜瓦花15g,烧酒30g。隔水炖汁,于早晨空腹时服,连服1~3剂。” ⒀《四川中药志》:“治火淋,白浊:瓦松熬水兑白糖服。” 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痔疮:瓦松煎水熏洗。”
食疗 ①《四川中药志》:“治吐血:瓦松炖猪杀口肉食。” ②《四川中药志》:“治痔疮:瓦松炖猪大肠头食。”。【医药家论述】:
苏敬《唐本草》:“治胃热,酒积,烟火,金石丹毒成血痢肠风者,服之即止,此凉血而止血也。又女子内热血干,经络不行,服之即通,此又凉血而行血也。然气寒性利,通行之用居多,如血热气实,酒食味厚之人,间有用之取效。如老弱胃虚乏力之人,不可泛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