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53页(1727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剑丹(《植物名实图考》),七星草(《江苏植物药材志》),大金刀(《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水龙骨科瓦韦属植物瓦韦的地上部分。
原植物 瓦韦Lepisortis thunbergianus(Kaulf.)Chin4g(Pleopeltis thunbergiana Kaulf.)
历史 本品首载于《唐本草》。《纲目》载于石草类,附于石韦项下。
《植物名实图考》有剑丹一图,并云:“剑丹生赣州山石上,丛生,长叶如初生蒿苣面绿背淡,亦有金星如骨牌点。”经考证,与本种符合。
形态 植株高6~20cm。
根状茎粗壮而横生,密被黑色鳞片,鳞片下部卵形,向顶部长钻形,边缘有齿。叶疏生;有短柄或近无柄,基部被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20cm,中部或中部以上最宽,宽6~13mm,顶端渐尖或锐尖,基部渐狭而下延于短柄上,全缘;中脉两面突起,侧脉不明显,小脉网状,网眼内有单一或分叉的内藏小脉;叶革质,通常光滑或下面沿主脉偶有少数小鳞片。
孢子囊群大,直径约3mm,圆形,位于主脉与叶缘之间,成熟时常不密接,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55页,图51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1200m的林下树干上或溪边石上。
分布于华东、西南及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5~8月采收,洗净,晒干。
药材主产江苏、浙江。
鉴别 常多株卷集成团。根茎横生,柱状,外被须根及鳞片。叶线状披针形,土黄色至绿色,皱缩卷曲,沿两边向背面反卷,孢子囊群10~20余个,排列于叶背成2行。
叶味淡弱,根茎味苦。以干燥、绿色、背有棕色孢子囊群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蜕皮甾酮。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22
【药理】:
蜕皮甾酮对动物有降低血糖及胆固醇的作用。
参考文献 日本药理学杂志 1974;70(3):325
【药性】:
性味 淡,平。
①《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淡。”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平。”
功效 利尿止血,清热解毒。
主治 淋病,痢疾,咳嗽吐血,牙疳。 ①《唐本草》:“疗淋。” ③《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酒煎服。” ③《江苏药用植物志》:“有止血作用。” ④《浙江民间草药》:“止咳嗽吐血。” 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痢。” ⑥《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利尿,治蛇伤。”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尿路感染,肾炎,痢疾,肝炎,眼结膜炎,口腔炎,咽炎,肺热咳嗽,百日咳,咯血,血尿,发背痈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浙江民间草药》:“治走马牙疳:瓦韦连根,煅灰存性,涂敷。” ②《浙江民间草药》:“治咳嗽吐血:瓦韦叶,刷去孢子囊群,煎汤服。” ③江西《草药手册》:“治小儿惊风:鲜瓦韦30~90g。水煎液冲红糖,每日早晚2次。”
食疗 江西《草药手册》:“治眼目星翳:鸡蛋1个,破1头,将瓦韦粗末塞入,用纸封口,煮熟,去草食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