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茅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42页(953字)

【名称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概况】:

异名 草果(《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禾本科芒属植物五节芒根茎部叶鞘内的虫瘿。芒属全世界有20余种,中国约有8种。

原植物 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ill.)Warb ex Schuterb.(Saccharum floridulum Labill)

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地下根状茎。秆高2~4m,节下常有白粉。叶片线形,长25~60cm,宽15~30mm,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宽大而稠密,长30~50cm,主轴显着延伸几达花序先端或至少长达花序的2/3以上;分枝细弱,每节具1短柄和1长柄小穗;小穗卵状披针形,长3~35mm,具1不显着膝曲的芒;芒长(5)7~11mm。

花果期5~11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749页.图691)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坡草地、河岸边。华东及广东、广西、贵州常有分布东亚至玻里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虫瘿全年可采。

【药性】:

性味 辛,温。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温。”

功效 透疹,理气,除瘀,调经。

主治 月经不调,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

《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小儿疹出不透,小儿疝气,月经不调,胃寒作痛,筋骨扭伤,淋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泡酒,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月经不调:巴茅果15~30g,泡酒250g。每次服15g。”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疹出不透:巴茅果3个,水煎服。”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疝气:巴茅果3个,茴香根15g,香附米3个。蒸甜酒服。

上一篇:巴豆霜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