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42页(7193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三蔓草(《唐本草》),不凋草(《日华子本草》),巴戟(《图经本草》),免子肠(《中药材手册》),鸡肠风(广东、广西)。
基源 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巴戟天的干根。巴戟天属全世界约80多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又名黑藤钻、糠藤、三角藤(广西)。
历史 巴戟天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
《本草经集注》云:“根壮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心。”唐《新修本草》云:“其苗俗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以连珠多肉厚者为胜。”宋《图经本草》云:“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今江淮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者佳。”本种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家候宽昭所定,后来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中国药典1985年版》予以收载,《新华本草纲要》认为本种作为巴戟天用已有多年历史,应予肯定。
形态 缠绕或攀缘藤本。根肉质肥厚,光滑,紫色,圆柱形,支根多少呈念珠状,鲜时外皮白色,干是暗褐色,有蜿蜒状条纹,断面呈紫红色。
茎圆柱状,有纵条纹,小枝幼时有褐色粗毛,老时毛脱落后表面粗糙。叶纸质,对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3~14cm,宽1.5~6cm,顶端短渐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上面初时被疏糙伏毛,下面沿中脉上被短粗毛,脉腋内有短束毛,叶缘常有疏的短睫毛,侧脉疏,4~6对,稍明显;叶柄长4~8mm,有褐色粗毛;托叶鞘状,长2.5~4mm。花2~10朵组成头状花序,花序直径5~9mm,生于小枝顶端,稀为腋生;萼管倒圆锥形,长2~4mm,顶端不规则的齿裂或近截平;花冠肉质,白色,长约7mm,花冠管的喉部收缩,内面密被短毛,花冠裂片通常4,长圆形;雄蕊4枚,花丝极短;子房下位,花柱2深裂。聚合果近球形,直径5~11mm,成熟后红色,顶端有宿存的筒状萼管。种子4粒,大,近卵形,有白色绒毛。花期4~6月,果期7~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43页.图589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溪边或山林下。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
广东的高要、肇庆等地栽培历史较长,近年来在梅县、惠阳等地都有大量引种栽培。。【生药】:
栽培 适宜于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而分布均匀的气候,不耐霜冻,宜在向阳、土层深厚肥沃、疏松、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种植。
多用扦插繁殖,于3~4月或9~10月进行。选取二年生粗壮蔓茎,剪去叶片及嫩梢,剪成20~23cm长的插条,每枝具有2~3个芽节,按行株距17×7cm开沟斜插,入土深度为插条2/3,插后填土踩紧,并盖草保湿。
培育1~2年即可定植。亦可在秋季采收果实后取出种子即行播种,或用湿砂贮藏至次年春播,按行距17~20cm开沟条播,于翌年雨季带土定植。苗期注意浇水,插条发芽或幼苗出土后需及时揭去盖草,搭简易荫棚,结合松土除草追施人畜粪水。定植宜在春、秋多雨季节进行,按行株距33~40cm开穴栽种,每穴栽苗1~2株。栽后每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次;冬、春季进行修剪,以利根部生长。老株易发生茎基腐病,应多施磷钾肥,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射。
采集 野生巴戟天全年均可采收,以秋、冬季采收较好;栽培巴戟天一般生长5~7年后采收,如适当追施肥料,亦可提前采收。挖取根部,洗净泥土,除去细根,晒至六、七成干,轻轻捶扁,将粗条者切成9~13cm长的段,中细条者切成6~10cm长的段,晒干。
药材主产广东高要、肇庆,广西苍梧等地。
鉴别 根扁圆柱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度不等,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粗糙,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心,形似连珠。
质坚韧,断面不平坦,皮部厚,易与木部剥离,断面皮部紫色或淡紫色,木部齿轮状,黄棕色或黄白色。气无,味甘而微涩。以条粗、连珠状、肉厚、色紫者为佳。
显微 根中部(直径1cm)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较宽,近形成层处草酸钙针晶束较多。形成层环明显。木质部射线宽1~2列细胞;导管呈圆多角形或径向延长,常单个散在,偶有2~3个成群;木纤维较发达。(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64) 粉末:灰红棕色,气微,味甘。
①石细胞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类圆形、长条形或纺锤形,有的一边较尖,个别似纤维状,边缘大多不平整,有的凹凸较深,直径20~96(~128)μm,长约至211μm。
壁厚至39μm,孔沟有分叉。 ②纤维管胞,直径13~32μm,壁厚3~8μm,具缘纹孔较大,韧型纤维具单纹孔。
③草酸钙针晶成束,多不规则充塞于薄壁细胞中,针晶长26~184μm。 ④具缘纹孔导管直径32~83μm,具缘纹孔较细密,壁具三生增厚。另可见木栓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7)
理化 ①巴戟天及其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醇回流提取30分种,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丙酮(8∶8∶2)为展开剂,展开后,用醋酐浓硫酸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1) ②巴戟天与伪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0.5g,加乙醇5ml,回流提取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后,点于聚酰胺板上,以95%乙醇水(32)为展开剂,展开后,置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2A) 2)取样品5g,加氯仿25ml浸泡48小时,滤过,滤液回收氯仿定容至10ml,点于胶硅G板上,展开2次,第一次以己烷-乙酸乙脂(15∶10)为展开剂,展距13cm,取出挥去溶剂;第二次展开在上述展开剂中再加0.2ml冰醋酸,展开后,用10%硫酸液喷雾,于105℃烘10分钟,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22)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巴戟天(肉)、盐巴戟天和制巴戟天。 ①巴戟天(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泡至三、四成透后,置适宜的蒸器内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②盐巴戟天 取净巴戟天,用盐水拌匀,闷至盐水被吸尽,置适宜的蒸器内蒸透,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
每巴戟天100kg,用食盐2kg。 ③制巴戟天 取甘草捣碎,煎汤,去渣,加入净巴戟天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煮透,取出,趁热除去木心,切段,干燥。每巴戟天100kg,用甘草6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化学】:
含蒽醌类化合物,有大黄素甲醚(Physcin)、2-羟基-3-羟甲基蒽醌、甲基异茜草素(Rubiadin)和甲基异茜草素甲醚(Rubiadin-1-methylether)[1,2]。
糖甙类化合物有水晶兰甙(Monotropein)和四乙酰车叶草甙(Asperuloside tetraacetate)[3]。还含维生素C、棕榈酸、十九烷、黄酮、甾体三萜、β-谷甾醇、强心甙等[4]。根皮中含大量Mn元素,还有K、Ca、Mg、Al、Fe、P、Na、Ba、Zn、Cu、Sr、Cr、Pb、Ti、Sn、Ni、V、Co、W、Li、Mo、Be[5]。
参考文献 [1] 植物学报 1986;26(5):566 [2] 中药通报 1986;11(9):42 [3] 中药通报 1987;12(10):37 [4] 中药通报 1988;13(2):17 [5] 中国医药学报 1987;2(4):29。【药理】:
本品乙醇浸出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有类皮质激素样作用和降血压作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48
【药性】:
性味 辛、甘,微温。
①《本经》:“辛,微温。” ②《别录》:“甘。” ③《日华子本草》:“苦。”
归经 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心、肾二经。”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 ④《中草药学》:“入肾经。”
功效 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
主治 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腰膝酸痛。
①《本经》:“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②《别录》:“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 ③《药性论》:“治男子梦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④《日华子本草》:“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疗水肿。” ⑤《纲目》:“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⑥《本草求原》:“化痰,治嗽喘,眩晕,泄泻,食少。”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治肾虚腰脚无力,痿痹瘫痪,风湿骨痛,神经衰弱,阳痿遗精,早泄,失眠,妇女不育。” ⑧《中药志》:“男子阳痿,女子子宫寒冷不孕,风湿痹痛,腰膝疲软,脚气等证。” ⑨《中草药学》:“神经衰弱,阳痿,遗精,腰背冷痛,腿膝无力,体虚小便频数。”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浸酒或熬膏。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②《本草经疏》:“凡病相火炽盛,便赤,口苦,目赤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秘,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火旺泄精,阴虚水乏,小便不利,口舌干燥,四者禁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地黄,治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
②配杜仲,治肾虚腰腿痛及风湿痹痛。 ③配鹿茸、肉苁蓉,治肾阳虚衰,阳痿遗精,腰膝酸冷,筋骨痿弱。 ④配熟地、当归,治久病血虚,气怯神疲,面色无华,头晕耳鸣。 ⑤配桑螵蛸、菟丝子,治下焦虚寒而致的遗尿,尿频或小便不禁。
⑥配吴茱萸、高良姜,治妇人月经不调,宫寒不孕。 ⑦配白术、山药,治妇人脾胃虚寒不孕。
⑧配白术、茯苓,治妇人水湿停滞不孕。 ⑨配枸杞,治肾虚圆翳内障。
⑩配椒红,治阴精耗伤,目昏,至夜更甚。
⑾配杜仲、萆薢,治肝肾不足所致的筋骨痿软,行步艰难。
⑿配橘核、荔枝核、小茴香,治肾虚寒疝,小腹及阴中隐隐疼痛。 ⒀配白芷,治元脏虚冷所致口疮。
⒁配羌活、桂心、五加皮,治风寒湿邪,痹着筋骨所致的腰胯疼痛。
方选和验方 ①巴戟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巴戟天90g,良姜180g,紫金藤480g,青盐60g,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120g。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20丸,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1服。
②巴戟丸(《医学发明》)治肝肾亏虚,遗精盗汗,面色白而不泽:巴戟天(去心)、肉苁蓉、人参、五味子、菟丝子、熟地黄、覆盆子、白术、炒益智仁、骨碎补、龙骨、茴香、牡蛎各等份,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食前,米饮送下。
③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风冷腰胯疼痛,行步不得:巴戟天45g,牛膝(去苗)90g,羌活45g,桂心45g,五加皮45g,杜仲60g(去粗皮,炙微黄,锉),干姜(炮裂锉)45g。上药共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酒饮下30丸。 ④温土毓麟汤(《傅青主女科》)治妇人脾胃虚寒不孕:巴戟天(酒浸)、覆盆子(酒浸)各30g,白术(土炒)、炒山药各15g,人参9g,炒神曲3g。
水煎服。 ⑤化水种子汤(《傅青主女科》)治妇人水湿停滞不孕,小便不利,腹胀脚肿:巴戟天(盐水浸),白术(土炒)各30g,茯苓、菟丝子(酒炒)、炒芡实各15g,人参9g,车前子(酒炒)6g,肉桂(去粗皮)3g。水煎服。 ⑥补肾丸(《证治准绳》)治肾虚圆翳内障:巴戟天、山药、炒补骨脂、牡丹皮、茴香各15g,肉苁蓉、枸杞子各30g,青盐7.5g。
上共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暖盐汤送下。 ⑦夜光椒红方(《张氏医通》)治阴精耗伤,真火无光,目昏,至夜更甚:椒红120g,巴戟天、山药各60g,川楝子、熟附子、茴香各30g。
为末,酒煮山药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 ⑧巴戟汤(《奇效良方》)治冷痹,腰膝疼痛,行履艰难:巴戟天(去心)90g,附子(炮,去皮脐)、五加皮各60g,牛膝(酒浸,焙)、石斛(去根)、甘草(炙)、萆薢各45g,白茯苓(去皮)、防风(去叉)各31g,上锉如磨豆大,每服15g,生姜3片,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空腹温服(一方无生姜)。
⑨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肾虚冷气,不思饮食:巴戟、石斛、补骨脂、桂心、附子、川椒红、木香、肉苁蓉、诃子皮、槟榔各30g。研末,用羊肾7对,酒5000ml熬烂,拌诸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或盐汤下。 ⑩巴戟丸(《太平圣惠方》)治下元虚冷,面色萎黄,肌体瘦,腰无力:巴戟、鹿茸、蛇床子、山药、远志、茯苓、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附子、桂心、肉苁蓉、硫黄各30g。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温酒下。
⑾巴戟丸(《圣济总录》)治胞痹脐腹痛,小水不利:巴戟天45g,桑螵蛸(切破麸炒,令麸黑色为度)、肉苁蓉、山药、炮附子、续断、干地黄(木臼内捣)各30g,鹿茸(酥炙)、龙骨、菟丝子(酒浸,另捣)、五味子、远志、杜仲、石斛、山茱萸、桂枝各1g。为末,与另捣者相和,炼蜜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腹温酒下,日3次。 ⑿巴戟散(《太平圣惠方》)治风劳,气血不益,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赢瘦,面色萎黄,小便频多,卧即盗汗:巴戟天、柏子仁、石龙芮、天麻、牛膝、煅牡蛎、菟丝子(酒浸)、炮天雄、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炙)各30g,萆薢、防风、当归、羌活、炙桑螵蛸各1g,肉桂60g。为细末,每服6g,空腹及晚食前,温酒调下。 ⒀《辨证录》:“治心肾不交,神情不定,幻觉自身为两:生酸枣仁、巴戟天、当归、山茱萸、茯神各15g,麦门冬、熟地黄、白芍药、人参各30g,远志、白芥子各6g,柏子仁9g。水煎服。” ⒁天真丹(《医学发明》)治肾虚阳痿,阴囊湿冷,遗精腰痛:沉香、巴戟天(酒浸)、炒茴香、草薢(酒浸炒)、炒胡芦巴、炒补骨脂、杜仲(麸炒)、琥珀、黑牵牛子(盐炒,去盐)各30g,官桂15g。为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温酒送下。
⒂巴戟散(《博济方》)治元脏虚冷,上攻,生口疮:巴戟30g(陈粟米同炒黄),白芷15g,蛮姜末3g。研为散,每服6g,用猪腰子1对,每个入药3g,湿纸裹煨熟,细细嚼食之。
按:《圣济总录》:“方无蛮姜,有高良姜。” ⒃中医杂志 1991;(9):“治皮肤结节性疹:巴戟天、仙灵脾、仙茅各12g,当归、黄柏、知母、三棱、莪术、丹参、僵蚕、皂角刺各9g。水煎服。” ⒄湖北中医杂志1991;(5):“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巴戟天、川芎、杜仲、当归、赤芍各10g,党参、当归、山药各15g,肉桂5g,丹参30g。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巴戟天,主大风邪气,及头面游风者,风为阳邪,势多走上,《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巴戟天性能补助元阳,而兼散邪,况真元得补,邪安所留,此所以愈大风邪气也。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者,是脾、肾二经得所养,而诸虚自愈矣。其能疗少腹及阴中引痛,下气,并补五劳,益精,利男子者,五脏之劳,肾为之主,下气则火降,火降则水升,阴阳互宅,精神内守,故主肾气滋长,元阳益盛,诸虚为病者,不求其退而退矣。” ②郭佩兰《本草汇》:“巴戟天,为肾经血分之药,盖补助元阳则胃气滋长,诸虚自退,其功可居萆薢、石斛之上。但其性多热,同黄柏、知母则强阴,同苁蓉、锁阳则助阳,贵乎用之之人用热远热,用寒远寒耳。” ③陈士铎《本草新编》:“夫命门火衰,则脾胃寒虚,即不能大进饮食,用附子、肉桂以温命门,未免过于太热,何如用巴戟天之甘温,补其火而又不炼其水之为妙耶?或问巴戟天近人止用于丸散之中,不识亦可用于汤剂中耶?曰:巴戟天正汤剂之妙药,温而不热,健脾开胃,既益元阳,复填阴水,真接续之利器,有近效而又有速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巴戟天,据书称为补肾要剂,能治五劳七伤,强阴益精,以其体润故耳。然气味辛温,又能祛风除湿,故凡腰膝疼痛,风气脚气水肿等症,服之更为有益。观守真地黄饮子,用此以治风邪,义实基此,未可专作补阴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