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93页(1900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基源 为石花菜科石花菜属石花菜的全藻体。
原植物 石花菜Gelidium amansii(Lamx.)Lamx.(Gelidium elegans Kuetz;Fucus amansii Lamx.,又名鸡毛菜(辽东半岛),红丝(福建平潭),牛毛菜、冻菜(山东半岛),风尾、大本、小本(台湾基隆)。
历史 《纲目拾遗》诸蔬部麒麟菜条引《柑园小识》中所描述的后者与石花菜属相符。
另外,“石花菜”一名在《日用本草》、《食鉴本草》、《纲目》中都有记载,但从其形态、习性和利用的描述,应是琼枝(Eucheumagelatine Esp.)J.Ag.]而在《漳浦县志》和《闽书》中所描述的石花菜,应是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 Mart.)中国植物界多年来的习惯,将石花菜作为种名则专指G.anansii(Lamx.)Lamx,可用于作培养基及食用,现用于肠炎、肛门周围肿瘤、肾盂肾炎,也应用于治疗乳腺癌、子宫癌或作清凉饮料之用。同科属相似的还有: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 Mart.;细毛石花菜Gelidium crinale(Turn.)Lamx.;中肋石花菜Gelidium japonicurn(Harv.)Okam.参见各该条。
形态 藻体紫红色,直立丛生,软骨质,一般高8~15cm,有时可达30cm。固着器假根状。
藻体下部的枝扁压,两缘薄,上部的枝为亚圆柱形,或与体下部的相同。羽状分枝4~5次,互生或对生。
生长的初期,藻体外形呈尖锥形、相当整齐的羽状分枝,但随着藻体的成长,分枝延伸至主枝的程度,幼期的尖锥外形也随着消失,分枝多少有些曲折,但也有些完全平直,其上生有羽状排列的小枝2~3次,长短混杂,没有一定的规律,长枝单条或数次分枝;各种分枝的末端急尖,枝宽0.5~2mm,囊果由许多果胞枝与果孢子囊组成,成熟时膨大,直径可达1mm,两面突出,各有一小孔;果孢子为长棍棒形。(图见《中国药用海洋生物》.25页.图22)
生境与分布 生长自大干潮线附近至水深6~10m的海底岩石上。分布于黄海、渤海,为黄海、渤海的习见种类,东海也有。原苏联亚洲部分,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
本种是暖温带性海藻。。
【化学】:
含琼胶素和琼胶酯,N-N-二甲基牛磺酸大量无机盐及微量元素。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84
【药理】:
对患高血脂症模型大鼠有降低血清胆甾醇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603.
【药性】:
性味 甘、咸,寒。
《纲目》:“甘、咸,大寒、滑。”
归经 ①《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清肺化痰,消痔止血。
主治 肺热咳痰,痔疮出血。 ①《日用本草》:“去上焦浮热。” ②《随息居饮食谱》:“久食愈痔。” ③《本草便读》:“清肺部热痰,导肠中湿热,阴虚湿热,痔血等证,皆可用之。”
使用注意 脾肾虚寒者慎服。 ①《日用本草》:“发下焦之虚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孕妇不宜多食。” ③《本经逢原》:“脾气不充者勿食。”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肠炎、肛门周围肿瘤:石花菜15g,白头翁、秦皮各9g,煎服;或石花菜水煮成冻,内服。” ②《中国药用海洋生物》:“试治乳腺癌、子宫癌:石花菜、海带、海蒿子各15g,煮服。”
单方应用 《海洋药物》:“治肾盂肾炎:石花菜15~30g,水煎加糖适量,内服;或水煮成冻,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