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01页(1361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基源 为石莼科石莼属植物石莼的全藻体。

原植物 石莼Ulva lactuca L.,又名海青菜(浙江),绿菜(浙江、福建),岩头青(浙江),石被、岐菜、蛎皮菜、母菜(福建),纶布、纸菜、青菜姿(广东),大本青菜(台湾)。

历史 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云:“石莼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主“下水,利小便。”《海药本草》李珣云:“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纲目》收功于菜部,水菜类,但《纲目》上的石蒪附图不够清楚,难于考定其是否为石莼。据《中国经济海藻志》记载,认为中国古代本草上所指的石莼,即为本种。

本品多用于水肿、喉炎、淋巴结核、瘿瘤疮疖等症;山东民间用于治急慢性肠胃炎;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常用以作清凉剂。同科、属中药效相同的尚有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和长石莼Ulva linza L.

形态 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呈扁平卵形,高10~30cm,有时可达40cm,边缘略呈波状。基部有盘状固着器。

叶状体厚约45μm,由2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

母细胞含细胞核及一侧生片状叶绿体,内含一个造粉核。藻体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一致。

(图见《浙江海藻原色图谱》.10页.图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长江以南为多,广东沿海都有,黄海、渤海较少。

原苏联亚洲部分的堪察加、千岛群岛南部、鄂霍次克及日本海的大陆沿岸、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东岸、新西兰、大西洋西岸和阿拉伯海都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冬、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 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含硫酸多糖和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环木菠萝烷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β-propiothetin)等。还含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麦角甾醇和大量无机盐。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6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利尿。

主治 水肿,小便不利,风秘。

①《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②《海药本草》:“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胡人多用治耳(一作疳)疾。”

上一篇:石莲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