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12页(1449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紫砝(《荀子》),龟脚(《纲目》),龟脚蛏(《纲目拾遗》),观音掌(《药材资料汇编》),龟足(《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铠茗荷科动物石蜐的肉。

原动物 石蜐Mitella mitella(Linnaeus)

历史 本品首载于《纲目》云:“利小便。”《中药大辞典》和《中国药用动物志》:均收为药用。

形态 动物体可分头状部和柄部。一般个体头状部宽约为30mm,高22mm;柄部宽约为30mm,长30mm,且柄部的长度常随生活环境而有不同。头状部呈淡黄绿色,由8块大的主要壳板和基部24片小型板所组成的。每壳的表面都有明显的生长线,小壳板的片数随个体而有增减。大的主要壳板包括1块吻板、1对楯板、1对背板、1对上侧板、块峰板。

吻板最短小;楯板基部宽大,呈斜三角形,位于吻板的后方;背板为壳板最高的1对,位于楯板的后方;上侧板狭长,呈等边三角形,位于身体两侧、背板与楯板之间;最后为单片的峰板。基部的小型壳板除前后二片为单一外,其余均左右成对排列,前方者称为严吻板,后方者称为亚峰板,左右者称为副侧板。

柄部呈黄褐色,肌肉质,柔软,其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稍有规则。

生境与分布 为亚热带及热带的海洋动物,生于海浪冲击很大的沿岸高潮地带,固着于海水清澄的岩石缝隙中,常密集成群。

柄部具有伸缩性,一受触动即紧缩入石隙中,不易采挖。雌雄同体,有矮雄现象。分布于东海、南海及台湾省。

。【化学】:

含酯肪酸,壳中含胆甾醇。

参考文献 CA t981;94:80496v

【药理】:

①降压作用 石蜐剥去壳板及外套后的不提醇沉液,以2~4g/kg的剂量从免耳iv给药,使麻醇的血压下降12.4%。

以1~2g/kg的剂量从犬股iv给药,使麻醇犬的血压下降52.8%[1]。 ②利尿作用 石蜐的水提醇沉液,以4.5g/kg、13.5%g/kg及40.5g/kg的剂量从兔耳iv给药,大、小两剂量组有显着的利尿作用。维持时间约7h[2]。 ③兴奋离体免肠作用 1.33×10-2~6.66×102g/ml即能兴奋家免离体肠段的自主活动。

对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肠痉挛无影响,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肠抑制状态,可使其恢复节律性收缩[2]。小每天以20g/kg的剂量连续ig2wk后,体重显着增加,耐疲劳能力地明显提高[2]

1p的LD50为375±14.34g/kg[1]

参考文献 [1] 海洋药物 1983;(2):92 [2] 海洋药物 1985;(2)19

【药性】:

性味 甘、咸,平。

功效 利尿,消积。

主治 水肿,积痞。 ①《纲目》:“利小便。” ②《海南解语》:“下寒澼,消积痞湿肿胀。虚损人以米酒同煮食,最补益。”

上一篇:石蒜 下一篇:石鲋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