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接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52页(1787字)

【名称出处】:《浙江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玉盘、玉梗半枝莲(《白草镜》),玉接骨、麒麟草、玉连环(《纲目拾遗》),接骨草、猢狲节根、金不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橡皮草(江西《中草药学》),小阿达西(《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爵床科白接骨属植物白接骨的根茎或全草。白接骨属全世界约3种,中国仅1种。

原植物 白接骨Asystasiella chinensis(S.Moore)E.Hossain(Asystasia chinensis S.Moore)

形态 草本,具白色富粘液根状茎。

茎高达1m,略呈四棱形。

叶卵形至圆状矩圆形,长5~20cm,顶端尖至渐尖,边缘微波状至具浅齿。花序穗状或基部有分枝,顶生,长6~12cm;花单生或双生;苞片微小,长1~2mm;花萼裂片5,长约6mm,有腺毛;花冠淡紫红色,漏斗状,外生疏腺毛,花冠筒细长,长3.5~4cm,裂片5,略不等,长约1.5cm;雄蕊2强,着生于花冠喉部,2药室等高。

蒴果长18~22mm,上部具4颗种子,下部实心,细长似柄。

生境与分布 生长在林下溪边。分布于河南伏山以南,东至江苏,南至广东,西南至云南。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全草、根茎,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甘、淡,凉。

①《纲目拾遗》:“甘、淡。” ②《浙江民间草药》:“淡,平。” ③《中药大辞典》:“甘、淡,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凉。” ⑤《湖南药物志》:“微苦,平。” ⑥《浙江药用植物志》:“甘,凉。”

归经 《纲目拾遗》:“入肺经血分。”

功效 祛瘀止血,清热解毒,利尿。

主治 吐血,便血,外伤出血,跌打,扭伤,骨折,咽喉肿痛,疖肿,肺结核,糖尿病,腹水,下肢溃疡。 ①《纲目拾遗》:“根:治吐血,肠红下血,跌打损伤。” ②《浙江民间草药》:“去瘀。治破伤风。

” 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治外伤出血,扭伤疖肿,下肢溃疡,腹水,肺结核。” ④江西《中草药学》:“止血,接骨。治上消化道出血。

” ⑤《杭州植物园药用植物名录》:“全草治骨折,疮毒,下肢溃疡,糖尿病;根茎治扭伤,腹水,肺结核,咽喉肿痛等症。” ⑥《湖南药物志》:“清热利尿。治风湿病肢面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鲜根30~60g)或研末。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江西《中草药学》:“治外伤出血:白接骨草全草或根晒干,研末,加少许冰片,撒敷口。” 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扭伤:白接骨根、黄栀子、麦粉各等量,加食盐少许,共捣烂包扎患处。或白接骨根加蒴藿根等量,捣烂外敷,日换1次。” ③江西《中草药学》:“上消化道出血:白接骨根茎或全草,研末冲服。” 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咽喉肿痛:白接骨、野玄参各30g,用木器捣烂,绞汁。漱咽喉并吞服。连服2~3次。

”。【医药家论述】:

赵学敏《纲目拾遗》:“即玉接骨、玉盘龙,一名无骨苎麻。叶苎麻而薄小,背不白,茎如箸,色明透,至九月茎白明如水晶,上有细红点子。十月萎,采宜九月。苏恭云:叶似芹。寇宗奭云:“每枝五叶,按:群芳谱:则花白而叶不类,其根乃如水芹。今人捣汁,以续骨损折,颇验。名玉接骨,当是此种。

然纲目无一语治折伤,且所引形状,率多含混,故特译晰补之。性凉,味甘淡,入肺经血分,治吐血,肠红下血,跌打损伤。

采药志云:接骨草,又名玉梗金不换。性温,能止血生肌,行肺经之血,引血归经,理气开胃,大有功效。”

上一篇:白酒草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