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萁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78页(1458字)
【名称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概况】:
异名 鲁萁(《陆川本草》),狼萁(《浙江药用植物志》),穿路萁(《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里白科芒萁属植物芒萁的幼叶、叶柄及髓心。芒萁属约10种,中国约6种。
原植物 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Polypodium dichotomum Thunb.),又名蚕窝草(《峨眉药用植物》),狼萁蕨(广西),铁芒萁(贵州)。
形态 植株直立或蔓生,高40~100cm。
根状茎细长而横走,被棕色毛。叶纸质,疏生,下面灰白色或灰蓝色;叶柄长20~50cm,叶轴一~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分叉的腋间有1个密被绒毛的休眠芽,并有1对叶状苞片,基部两侧有1对篦齿状的托叶;末回羽片披针形,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全缘;侧脉每组有小脉3~4条。孢子囊群在主脉两侧各排1行。(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30页.图25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强酸性的红壤丘陵荒坡或马尾松林下。
分布于华东、中南及西南。
朝鲜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杂质及泥沙,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豆甾醇-β-D-葡萄糖甙、槲皮甙、莽草酸(Shikimic acid)[1]、原儿茶酸、β-芦丁基氧化苯乙烯(β-Rutinosyl-oxystyrene)和1-(1-羟乙基-4,β-芦丁基氧化苯(1-(1-Hydroxyethyl)-4,β-rutinosyloxy bezene)。莽草酸含量为干燥3%[2]。
参考文献 [1] CA 1982;97:107033t [2] CA 1983;99:85149t
【药性】:
性味 苦,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平。” ②《陆川本草》:“苦、涩,微温。”
功效 活血,止血,解热,利尿。
主治 妇女崩漏,尿道炎,外伤出血,烫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活瘀止血,利尿解热。” ②《陆川本草》:“止血,生肌,行气。治刀伤出血,伤口溃烂,疝气。” ③《湖南药物志》:“叶,捣烂敷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闽南民间草药》:“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芽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6~15g,和温酒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痔瘘:芒萁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1次。” ③《福建中草药》:“治风瘙痒:鲜芒萁适量,煎外洗。”
食疗 《福建民间草药》:“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12~15g,龙眼肉30~60g,冰糖30g。冲水炖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