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会历史观大辞典》第142页(1040字)

指国民经济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基本方式和经济调节手段。

计划经济的基本原理,是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1页)马克思也曾说过:按照总的计划组织全国生产,从而控制全国生产。计划经济一词,最早是由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概括而成的,原意是指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将消亡,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将被有计划的经济活动所代替。因此,列宁在这里所讲的计划经济,实质是以产品经济运行为基础的社会经济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列宁在后来的实践中,认识到在苏联当时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实行这种无所不包的计划。斯大林在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型的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以产品经济运行为依据,排斥商品经济,排斥市场机制作用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经济,用指令性计划约束社会经济运行,被看作是计划经济的必然形式和唯一形式,并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人类社会的实践已经并正在证明,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我们党根据现时代新的实践,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有了一些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重要论述为人们正确计划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计划经济的特征:(1)整个社会再生产是有计划进行的;(2)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通过社会对自己的劳动时间所进行的直接的自觉的控制。

完全实行计划经济的必备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不复存在;(2)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达到整个社会的生产连结为一体;(3)全体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全面发展。计划经济的任务,是在宏观上组织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

计划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用行政令手段来动员资源投入到国家所需要发展的部门去。其缺点在于缺乏效率。

计划经济,并不是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并不否定市场调节。

它只有与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自身的优点,否则不尊重价值规律的计划,往往会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