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
书籍:现代本草纲目上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260页(926字)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芦箬(《本经逢原》)。
基源 为禾本科芦苇属植物芦苇的叶。
原植物 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Arundo australis Cav.,Phragmites communis Trin.),又名苇、葭(《诗经》),蒹(《诗秦风》),苇子草(《救荒本草》)。
余项参见“芦根”条。。
【生药】:
采集 春、夏、秋季均可采摘。
【化学】:
含纤维素21.45%~21.35%,戊聚糖15.21%~10.55%,木质素42.01%~50.79%,灰分11.33%~10.67%水分10.00%~667%[1],抗坏血酸0.2%[2]。
参考文献 [1] CA 1921;15:37435 [2] CA 1936;30:18408
【药性】:
性味 甘,寒。
《纲目》:“甘,寒。”
主治 上吐下泻,吐血,衄血,肺痈,发背。 ①《纲目》:“治霍乱呕逆,痈疽。” ②《本经逢原》:“烧存性,治吐衄诸血。” ③《玉楸药解》:“清肺止呕。治背疽肺痈。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研末撒。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圣惠方》:“治霍乱吐泻,烦渴心躁:芦叶30g(锉),糯米15g。上药,以水300ml,入竹茹0.3g,煎至6分,后入蜜40ml,生姜汁40ml。煎三两沸,去渣,放温,时时呷之。
”
单方应用 《乾坤生意秘韫》:“治发背溃烂:陈芦叶为末,以葱、椒汤洗净,敷之。”
上一篇:芦子藤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