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精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341页(5659字)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戴星草(《开宝本草》),文星草、流星草(《纲目》),移星草(《现代实用中药》),鱼眼草(《陆川本草》),佛顶珠、灌耳草(《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谷精草科谷精草属植物中数种谷精草的全草。谷精草属全世界400种,中国有40种;其中有15种入药。
原植物 正品谷精草一般指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icke(Eriocaulon pachypetalum Hay.),又名珍珠草(《江苏植物志》)。其次为赛谷精草Eriocaulon sieboldianum S.et Z.ex Steud.(E.heteranthum Benth.),又名白药谷精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白珠谷精草Eriocaulon nudicuspe Maxim.。毛谷精草Eriocaulon australe R.Br.及七棱谷精草Eriocaulon septangulare With.也较广泛地供药用。
历史 始载于宋《开宝本草》,《纲目》载:“谷田余气所生,故曰谷精。”李时珍《纲目》引苏颂曰:“处处有之。春生于谷田中,叶茎俱青,根花并白色。
二月三月采花用,花白小圆似星。”以上所述均符合之。
形态 谷精草的叶丛生于茎端,线形,长6~20cm,宽3~8mm,先端稍钝,无毛。
花茎多数,簇生,长可达25cm,鞘部筒状,上部钭裂;头状花序半球形,直径5~6mm,总苞片倒卵形,苞片膜质,楔形,于背面的上部及边缘密生白色棍状短毛;花单性,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有短花梗或雌花几无花梗;雄花少数,生于花序中央,萼片愈合成佛焰苞状,倒卵形,先端3浅裂,边缘有短毛;花瓣联合成倒圆锥形的管,先端3裂,裂片卵形,上方有黑色腺体1枚,雄蕊6,花药圆形,黑色;雌花多数,生于花序周围,几无花梗,花瓣3,离生,匙状倒披针形,上方的内面有黑色腺体1枚,质厚;子房3室,各室具1胚珠,柱头3裂。蒴果3裂。花期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91页.图76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稻田、池沼边等潮湿地区。
分布于陕西、华东、华南、西南等地。
赛谷精草与谷精草的主要区别在于:为柔弱草本,叶长1.5~6cm,宽约1.5mm。头状花序卵形,其外轮花被片中部联合成佛焰苞状,佛焰苞顶3裂,灰黑色,下部草黄色;内轮雄花合生成一纤细管,管顶微3裂,裂片有黑色腺体,顶部有毛;雄蕊6枚,花药白色;雌花生于周围,外轮花被片2,狭线形,稍带灰黑色,分离。内轮花被片退化;子房3室,花柱细长,柱头3裂。蒴果宽卵圆形,长约0.5mm。
花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89页.图7608)生于浅水旁或稻田中。分布于秦岭以南、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各地。
日本也有分布。
白珠谷精草与谷精草、赛谷精草的区别在于头状花序较小,直径2~4mm,灰黄色,有花10余朵,较疏松排列,花茎细而柔软,有时带有叶片。
花果期9~10月。生于水田或溪边等潮湿处。分布于浙江、四川等地区。
毛谷精草的特征为叶长10~30cm,宽2~4mm,有白色长柔毛。
花葶等长或长于叶片,具5~7棱,疏生长毛;鞘筒有毛。头状花序直径6~8mm;总苞片宽倒卵形,草质,暗黄色;花苞片紧贴地覆瓦状排列,革质,稍长于花,顶端有短尖,内弯,背面密生粉状微毛;雄花的外轮花被片3,两侧片具翅,内轮花被片下部合生成管状,上部3裂片的中央有黑色腺体,顶端有毛;雄蕊6。雌花的外轮花被片长约1.5mm,2侧片呈舟状,脊具膜质宽翅,中间1片小,披针状匙形;内轮花被片3,离生,线形,上部中央有一黑色腺体,边缘有毛。蒴果近球形,含3枚长约0.7mm的棕黄色种子。花果期秋季。(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89页.图7607)生于水田或溪沟湿地。
分布于广东、云南等地。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七棱谷精草的主要特征为茎秆在基部簇生如冠,叶片透明与叶鞘几等长,花葶细弱具7棱,故名七棱谷精草。花期7~10月。(图见《Illustrated Flora of the Northern States & Canada》).454页.图1140)常生于水中。主要分布于北美。
中国无自然分布。。
【生药】:
采集 8~9月采收,将花茎拔出,除去杂质,晒干。
谷精草主产于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等地。赛谷精草、白珠谷精草产于江苏、浙江、四川。毛谷精草产于广东、广西、福建。
鉴别
性状 ①谷精草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4~5mm;底部有苞片层层紧密排列,淡黄绿色;小花30~40朵,灰白色,排列甚密,表面附有白色的细粉。
用手揉碎花序,可见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花茎纤细,长约15~18cm,淡黄绿色,有光泽,稍扭曲,有棱线数条。
质柔软,不易折断。无臭,味淡,久嚼则成团。以珠(花序)大而紧、色灰白、花茎短、色淡黄者为佳。 ②赛谷精草、白珠谷精草头状花序较小,直径2~4mm,灰黄色、小花十几杂,排列较疏松,花茎细,柔软,有时带有叶片。
显微 谷精草粉末:黄绿色。 ①腺毛头部长椭圆形或长条形,1~4细胞,排成1列,直径17~36μm,长50~218μm,顶端细胞较长,表面有细密网状纹理;柄单细胞,极短。
②非腺毛完整者2~4细胞,直径约18μm,长约至407μm,顶端细胞特长。 ③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呈类方形,侧壁及外壁菲薄,常粘液化,胞腔内有径向的伞形支柱,非木化,柄长42~54μm,臂长34~68μm,外缘齿状突起;表皮下为一列色素细胞,外壁较厚,角质化,黄色。表面观表皮细胞呈扁长六角形,壁上衍生伞形支柱,柄下部弯曲。 ④花茎表皮细胞表面观呈长条形,表面有纵直角质线纹;气孔类长方形,直径20~28μm,保卫细胞长肾形,稍高出于表皮,副卫细胞2个,长条形,平行于保卫细胞。
⑤果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方形,垂周壁豆粒状增厚;断面观呈类方形,细胞界限不甚明显,壁具条状增厚。 ⑥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6~29μm,具螺旋状萌发孔,表面有细小疣状突起。
⑦通气组织淡黄色。存在于花茎表皮下的细胞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壁薄,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或杆状结晶,长4~13μm。 ⑧淀粉粒多为复粒,由2~35(~数十)分粒组成。(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399页.图163)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切段。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七棱谷精草中含槲皮万寿菊素(Quercetagetin)。
参考文献 中草药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1269
【药理】:
抑菌作用 谷精草叶水浸剂(1∶6)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此外,水浸剂(试管内双倍稀释法)也对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须疮样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2]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药性】:
性味 辛、甘,凉。
①《本草拾遗》:“甘,平。” ②《日华子本草》:“凉。”
归经 入肝、胃经。《本草经疏》:“入足厥阴、阳明经。”
功效 祛风散热,明目退翳。
主治 目翳,雀盲,头痛,齿痛,喉痹,鼻衄。
①《开宝本草》:“主疗喉痹,齿风痛,及诸疮疥。” ②《纲目》:“治头风痛,目盲翳膜。痘后生翳,止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丸、散。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使用注意 ①《本草述》:“忌铁。” ②《得配本草》:“血虚病目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防风,治目生翳膜,视物不清,并能止风邪客于肌表瘙痒。
②配菊花、夏枯草,治风热引起的眼病(特别是结膜炎)。 ③配猪肝、蛤粉,治痘后目翳(角膜软化症)。 ④配菊花、木贼,治急、慢性结膜、角膜炎。 ⑤配羊肝、猪肝同煎,吃肝喝汤,治夜盲症。 ⑥配猪蹄、绿豆皮、蝉退,治瘢痕入目、生翳膜者。 ⑦配蝉脱、菊花、木贼,治小儿疳疾引起的眼目起翳。
⑧配龙胆草、生地黄、赤芍、红花,治风热头痛,眼睛红肿刺痛,齿痛。
方选和验方 ①谷精龙胆散(《证治准绳》)治目赤翳障,头风牙痛:谷精草、龙胆草、生地、赤芍、红花、牛蒡子、茯苓、荆芥、木通、甘草。
水煎服。
②谷精草散(《太平圣惠方》)治牙齿风疳、齿断宣露:谷精草0.3g(烧灰),白矾灰0.3g,蟾酥1片(炙),麝香少许。
上药,同研为散,每取少许,敷于患处。 ③谷精草散(《圣济总录》)治脑风头痛:谷精草(末)、铜绿(研)各3g,消石1.5g(研)。
上3味,捣研和匀,每用0.4g,吹入鼻内,或偏头痛随病左右吹鼻中。 ④谷精草散(《太平圣惠方》)治牙齿历蠹:谷精草30g(烧灰),马齿苋15g(干者),甜瓜蔓苗15g,川升麻15g,白矾7.5g(烧灰),干漆7.5g,猪牙皂荚30g,干虾蟆90g(烧灰)。
上药捣细罗为散。更入钵内,细研令匀。
每用1.5g,敷于患处,有涎即吐出。日敷3次。
⑤谷精草汤(《审视瑶函》)治热邪蕴积于肝胆,眼目生翳:谷精草1.8g,白芍、荆芥穗、玄参、牛蒡子、连翘、草决明、菊花、龙胆草各1.5g,桔梗0.9g。上药锉末,灯心10段,加水400ml,煎至240ml,去滓,不拘时服。
⑥《卫生家宝方》:“治小儿雀盲至晚忽不见物:羯羊肝1具,不用水洗,竹刀剖开,入谷精草15g,瓦罐煮熟,日食之。忌铁器。如不肯食,炙熟捣作丸,如绿豆大,每服30丸,茶下。” ⑦《纲目》:“治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份。为末,米饮服之。” ⑧《摄生众妙方》:“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谷精草30g,生蛤粉1.5g,黑豆皮6g,加白芍9g(酒微炒)。上为细末,用猪肝1叶,以竹刀批作片子,掺药末在内,以草绳缚定,瓷器内慢火煮熟,令儿食之,不拘时,连汁服,服至1~2月。” ⑨《福建民间草药》:“治风热目翳,或夜晚视物不清:谷精草30~60g,鸭肝1~2具(如无鸭肝用白豆腐)。酌加开水炖1小时,饭后服,日1次。” ⑩《福建民间草药》:“治小儿肝热,手足掌心热:谷精草全草60~90g,猪肝60g。加开水炖1小时服,日1~2次。” ⑾《安徽中草药》:“治风热头痛:谷精草15g,薄荷4.5g,露蜂房3g。水煎一沸,温服。” ⑿《安徽中草药》:“治鼻出血:谷精草15g,卷柏9g。煎服。” ⒀谷精草合剂(新中医1974;(1))治鼻渊头痛,鼻塞不通,嗅觉消失,鼻涕黄浊者:谷精草18g,蔓荆子15g,草决明、甘菊花、青葙子、密蒙花、夜明砂各9g,金蝉花(或用蝉蜕)、钩藤、木贼各6g,防风、辛夷各3g,白芷4.5g。
水煎服。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谷精草、党参(或土党参)、决明子、车前草、甘草各6g,白茅根9g。加水500ml,煎成100~150ml,每日1剂,分2次服。
10~15天为1个疗程。
停药5~7天,可继服第2个疗程。”
单方应用 ①《圣惠方》:“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谷精草,捣罗为天,以热面汤,调下6g。” ②《安徽中草药》:“治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谷精草15g。煎服。
” ③《安徽中草药》:“治牙痛:谷精草15g。煎服。
”
食疗 谷精草煲羊肝(《增补本草备要》)治肝虚目暗昏花,雀目,障翳:谷精草30g,羊肝150g。将羊肝切片,谷精草切细以纱布包好,与羊肝入锅,加水煨汤,熟后加调味即可食。
。【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谷精体轻性浮,能上行阳明分野。凡治目中诸病,加而用之,甚良。明目退翳之功,似在菊花之上也。” ②张德裕《本草正义》:“谷精草,其质轻清,故专行上焦直达巅顶,能疏散头部风热,治目疾头风,并疗风气痹痛者,亦以轻清之性,善于外达也。性温味辛,故能上升外散,非其他明目之药,以凉降为功之比,则散风火而无寒凉遏抑之虞,尤为良剂。
”《开宝本草》称其:“辛温,主喉痹,齿风痛,诸疮疥;濒湖谓主头风痛,目盲翳膜,皆辛以散之之意,今人仅以治风热目赤,尚未足尽其功用也。”“《唐本草》述其疗肝虚风热,目赤暗无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