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498页(1734字)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茄连、撇蓝(《纲目拾遗》)。

基源 为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擘蓝的球茎。

原植物 擘蓝Brassica caulorapa Pasq.(B.oleracea L.var.gongvlodes L.;B.oleracea L.vat.caulorapa DC,,又名甘蓝(《群芳谱》),玉蔓菁(《山西通志》),球茎甘蓝(《内蒙古植物志》),芥蓝头(广东)。

历史 本种始载于《群芳谱》,后《植物名实图考》亦收载,但均以甘蓝为其正名,经考其记载及附图实为本种。

形态 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无毛,具白粉。

第一年生茎短缩,近地面部分逐渐膨大成球状体或扁球体,直径6~15cm,表面淡绿色,光滑无毛,常被白粉或带紫色,内面肉质,乳白色,微有辛辣味。叶集生于球茎的顶部,具长柄;叶片卵圆形至长圆形,长8~25cm,叶基部两侧有1~2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牙齿;第二年生茎伸长,高25~80cm。基生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8~10cm,宽2~4cm,无柄,不抱茎;基部渐狭呈翅状,叶缘具疏齿或凹波状疏齿。总状花序顶生,开花后花序轴渐延伸;花大,疏松排列;萼片4,直立,宽披针形,乳黄色,光滑无毛,外侧2枚较大,基部略呈囊状,内侧2枚较小,边缘均内凹;花瓣乳黄色,长倒卵形,长1.8~2cm,基部具爪,瓣片顶端钝圆,全缘;雄蕊6,外侧2枚稍短,花丝线形,花药戟形;具蜜腺;雌蕊1,子房圆柱形,长约1.5cm,花柱不显,柱头头状。

长角果长圆柱形,顶端具短喙;果梗斜向着生。种子球形,直径1~2mm。花期4~5月,果期3~6月。(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15页.405图)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生药】:

采集 4~7月播种者.夏、秋季采收球状茎;9月播种者,冬、春季采收。

【化学】:

含蛋白质、脂肪、粗纤维、Ca、P、Fe[1].及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247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2

【药性】:

性味 甘、辛,凉。

①《滇南本草》:“辛、涩。” ②《本草求原》:“甘、辛,冷。”

功效 利水,消肿,解毒。

主治 小便淋浊,大便下血,肿毒,脑漏。

①《滇南本草》:“治脾虚火盛,中膈存痰,腹内冷疼,小便淋浊;又治大麻风疥癣之疾;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肠下血:烧灰为末,治脑漏;吹鼻治中风不语。皮能止渴淋。

” ②《纲目拾遗》:“解煤毒。” ③《本草求原》:“宽胸,解酒。” ④《四川中药志》:“利水消肿,和脾。治热毒风肿;外用涂肿毒。” 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生食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捣敷、研末吹鼻。

使用注意 《本草求原》:“耗气损血,病后及患疮忌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脾虚浮肿:擘蓝60g,糯米草30g,水皂角30g,萝卜头30g,木防己9g,大腹皮9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阴囊肿大如斗:鲜擘蓝30g,鲜商陆30g。捣烂外敷。

单方应用 《四川中药志》:“治无名肿毒:鲜苤蓝适量,捣绒敷患处。”

上一篇:苤菜跌打 下一篇:苤蓝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