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楸树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550页(1394字)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 为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 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余项参见“鸟不宿”条。
。【生药】:
采集 夏末秋初采集根或根皮,洗净,晒干。
【化学】:
根含刺楸皂甙(Kalopanax soponin)A、B[1],尚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糠、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水溶性多糖有葡聚糖(Glucan)和果胶质(Pectic substances)[2],竹节皂甙(Chickusetsusaponin)Ⅳ、刺楸皂甙(Kalopanax saponins)C,D,E和F[4,5]。根皮含刺楸皂甙C(Kalopanax saponin C),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葡萄糖〕酯甙[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0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8 [3] 药学学报 1990;25(1):29 [4]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1);24 [5] Chem Pharm Bull 1989;37(2):311
【药性】:
性味 苦,凉。
①《四川中药志》:“凉,苦。” ②《陕西中草药》:“苦,凉。有小毒。”
功效 凉血,散瘀,祛风除湿。
主治 肠风痔血,跌打损伤,风湿骨痛。 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 ②《四川中药志》:“散血,清热,除风湿。治肠风下血,跌打损伤及风湿骨痛。
” ③《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捣敷或煎水淋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重庆草药》:“治小儿脱肛:刺楸根、五倍子各15~30g。熬水洗。” ②江西《草药手册》:“治跌打损伤:鲜刺楸树根120g,土鳖虫3g。酒煎内服。
” ③《贵州民间药物》:“治骨折:刺楸根、三月泡根、大母猪藤根、大麻叶各等份(鲜用)。捶绒,拌酒糟或酒,先以手法将骨折处复位,再包此药,后上夹板固定,对时1换。” ④江西《草药手册》:“治筋骨痛:鲜刺楸根60g,杜衡3g,鸡血藤30g。水煎服。”
食疗 ①《重庆草药》:“治痒子:刺楸根、骚羊牯、天葵子各60g。炖五花肉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肠风下血:刺楸树根、漏芦根。炖猪大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