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眼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79页(1768字)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星莠草、星宿草(《滇南本草》整理本),三仙菜(《云南中医验方》),地胡椒、鼓丁草(《云南中草药》),蚯疽草(《陕西中药名录》)。
基源 为菊科鱼眼草属植物鱼眼草的全草。鱼眼草属全世界5~6种;中国产3种,皆入药。
原植物 鱼眼草〔Dichrocephala integrifolia(L.f.)O.Ktze.;Hippia integrifolia(L.f.)O.Kftze.〕
形态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铺散,高12~50cm。茎粗壮,不分枝或分枝,被白色绒毛。
中部叶具翅,叶柄长1~3.5cm;叶片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3~12cm,宽2~4.5cm,大头羽裂,顶裂片宽大,宽可达4.5cm,侧裂片1~2对,常对生或有偏斜,基部渐狭;茎中部向下或向上叶渐小,同形,基部叶常不裂,卵形;全部叶边缘重锯齿或缺刻状,少有规则圆锯齿,两面被稀疏短柔毛,背面沿叶脉较密。头状花序小,球形,径3~5mm,生茎枝顶,组成疏松或紧密的伞房状花序或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梗纤细,长0.2~3cm;总苞小,总苞片1~2层,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膜质;缘花多层,雌性,花冠极细,线形,长约0.5mm,顶端2齿,紫色;中央两性花,少数,黄绿色,与雌花近等长,顶端4~5齿。
瘦果倒披针形,压扁,边缘脉状加厚;无冠毛或两性花瘦果顶端具1~2个细毛状冠毛。花果期3~6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4卷.80页.图版25∶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山谷、林下、草地或水沟边。
分布于陕西、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亚洲和非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利湿,祛翳。
主治 疟疾,痢疾,腹泻,肝炎,妇女白带,目翳,口疮,疮疡。 ①《滇南本草》:“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者,捣汁,乳炖服。或捣汁点水酒服,截疟。
” ②《云南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夜盲,疮疡。
” ③《贵州药用植物名录》:“清热除湿,解毒去翳。治疔疮,眼翳,小儿口疮,妇女白带。
” ④《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止痛,止泻。治感冒高热,腹泻,肝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云南中医验方》:“治痢疾:鱼眼草3g,捣烂,用开水冲服。” ②《彝药志》:“治痈疡溃后生蛆:用鲜鱼眼草60g,煮烂,敷于溃破有蛆虫处。一时蛆虫自然滚出,待蛆虫除尽,再用鲜品捣烂敷于溃处。1日1换,伤口自愈。” ③《彝药志》:“治毒蛇咬伤:用鲜鱼眼草50g,生甘草50g。甘草先煎20分钟,取煎汁放置。再将鲜品捣碎,合并甘草煎汁一起敷伤口。
” ④《陕西中草药》:“治淋病:鱼眼草15g,椿白皮30g,水煎加白糖服。” ⑤《陕西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鱼眼草30g,茵陈60g。水煎服。
”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子宫脱垂,脱肛:用鱼眼草捣烂加淘米水、猪油,用芭蕉叶包裹后,置于炭火上烘熏。10分钟后,待药稍冷再包敷于患处。”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感冒高烧,肺炎,疟疾,牙痛,夜盲症:鱼眼草6~15g,水煎服。”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皮疹,湿疹:鱼眼草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患处。” ⑨《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水疔,疮毒,风湿病:鱼眼草9~15g和红糖捣烂外敷。” ⑩《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眼目红肿:鱼眼草9~15g煎服。” ⑾《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抽风:鱼眼草9~15g煎服,或研末做成丸药服。” ⑿《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小儿脏腑积热,泻绿水:用鱼眼草9~15g,捣汁炖乳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