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1687页(1986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基源 为兔科兔属动物蒙古兔、东北兔、华南兔、高原兔等的肉。
兔属中国约8种。
原动物 蒙古兔Lepus tolai Pallas,又名草原兔、跳猫(《中国经济动物志》)。东北兔Lepus mandshuricus Radde,又名草兔、山兔、黑兔、山跳子(《中国经济动物志》)。华南兔Lepus sinensis Gray,又名短耳兔、粗毛兔(《中国经济动物志》)。
高原兔Lepus oiostorus Hodgson又名灰尾兔,长毛兔(《中国经济动物志》)。
形态 蒙古兔 体形中等,长约45cm,尾长约9cm。
体重一般在2kg以上。耳甚长,有窄的黑尖,向前折超过鼻端。背部为沙黄色,杂有黑色。
头部颜色较深,鼻两侧面颊各有一圆形浅色毛圈,眼周围有白色窄环。腹毛纯白色,臀毛沙灰色。颈下及四肢外侧均为浅棕黄色。
尾背面中间为黑褐色,两边白色,尾腹面为纯白色。
生境与分布 栖息于平原、荒草地、山坡灌丛、丘陵、农田及苗圃等处,一般无固定洞穴。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北等地。
东北兔 体形较大,体长44~48cm,耳较短,向前折达不到鼻端。
后足较长,尾短,连端毛小于后足长。毛较粗。
头背部冬毛为浅棕黑色,毛基为黑灰色。夏毛毛色较深。
颈部背面有浅棕色毛区。耳前部棕黑色,后部棕黄色,边缘白色,耳尖黑色。后背中央及臀部杂有黑色长毛,形成不明显的斑点。体侧毛色与背部毛色相近。
腹部毛色为纯白色,但有浅灰色毛基。四肢为浅棕黄色。尾背面黑色,杂有少量棕色毛,尾下方污白色。主要栖息于海拔300~900m的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阳光比较充足的林下灌木与草本植物茂盛的林区。
亦在平原、荒草地、河谷灌丛等地活动。一般无固定洞穴,晚上出来觅食。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
华南兔 体形较小。耳较小,向前折未达鼻端。尾亦短,不足后足之一半。
四肢较细。全身毛色较深,为黄褐色,并杂有长的黑色针毛,额面部色较浅,鼻两侧各有一浅色区,向后延伸直达耳基部。
两颊处生有长的黑色针毛。耳背面如同身色,耳廓边缘色较淡,耳端无明显黑尖。
腹及四肢内侧为黄白色。四肢外侧为黄棕色。
尾背面为黄棕褐色,尾腹面为淡黄色。栖息于农田附近的山坡灌丛、杂草地等处,昼夜活动,无固定洞穴。
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湖南等地。
高原兔 体形较大,体长23.5~44cm左右。
体重可达3kg以上。毛长而蓬松。
耳长,向前折显然超过鼻端。整个上体为暗沙黄褐色,且体背中央的皮毛或多或少地形成波状。
臀部为一大的暗铅灰色毛区。整个下体除喉部有一显眼的棕黄色斑块外,其余全为白色或污白棕色。
四肢前面与下体同色,后面及外侧多少具显着的焦黄灰色带。尾背面灰色,中间具深色条纹,尾腹面呈污白色。
栖息于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及草原地区。一般无洞穴,白天常在草丛间活动。
分布于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别录》:“辛,平。” ②《食疗本草》:“酸,冷。” ③《纲目》:“甘,寒。”
归经 入肝、大肠经。
功效 补中益气,凉血解毒。
主治 消渴羸瘦,胃热呕吐,便血。
①《别录》:“主补中益气。” ②《千金·食治》:“止渴。” ③《本草拾遗》:“主热气湿痹。” ④《纲目》:“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⑤《本经逢原》:“治胃热呕逆,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煮食。
。【临床应用】:食疗 ①《海上集验方》:“治消渴羸瘦,小便不禁:兔1只,剥去皮爪、五脏等,以水1800ml,煎使烂,骨肉相离,滤出骨肉,斟酌600ml汁,便澄滤,令冷,渴即服之。” ②兔肉山药煎(《中国药膳学》)治消渴,身体瘦弱:兔1只,去皮、爪及内脏,与山药同煎取浓汁,凉后饮用,口渴即饮。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今俗以兔肉饲小儿,云令出痘稀,盖亦因其性寒而解热耳。故又能治消渴。若痘已出及虚寒者宜戒之。刘纯《治例》云,反胃结肠,甚者难治,常食兔肉,则便自行,又可证其性之寒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