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菟丝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81页(11497字)

【概况】:

异名 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源》),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须子(《东北药物志》),萝丝子(《江苏植物药材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基源 为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菟丝子、其他金灯藤、欧洲菟丝子、南方菟丝子和大花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的种子部分地区也药用。菟丝子属植物全世界约170种,中国约有10种。

原植物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金灯藤Cuscuta japonica Choisy;又名大菟丝子《中药志》,日本菟丝子《中草药》。

欧洲菟丝子Cuscuta europaea Liinn。南方菟丝子Cuscuta australis R.Br.。

大花菟丝子Cuscuta reflexa Roxb.又名展瓣菟丝子《中药志》。

历史 菟丝子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证类本草》引苏颂之言:“夏生苗如丝综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九月收采暴干。”李时珍曰:“多生荒园古道,其子入地,初生有根,及长沿草物,其根自断,无叶有花,白色微红,香亦袭人。结实如秕豆而细,色黄。”根据这些记载,证明本草所记菟丝子与现今使用的菟丝子,其原植物是一致的。

形态 菟丝子,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缠绕,黄色,纤细,直径为1mm,无叶。花序侧生,少花或多花,簇生成小伞形成小团伞花序,近于无总花梗;苞片及小苞片,鳞片状;花梗稍粗壮,长仅1mm许;花萼杯状,中部以下连合,裂片三角状,长约1.5mm,顶端钝;花冠白色,壶形,长约3mm,裂片三角状卵形,项端锐尖或钝,向外反折,宿存;雄蕊着生花冠裂片弯缺微下处;鳞片长圆形,边缘长流苏状;子房近球形,花柱2,等长或不等长,柱头球形。蒴果球形,直径约3mm,几乎全为宿存花冠所包围,成熟时整齐的周裂。

种子2~4,淡褐色,卵形,长约1mm,表面粗糙。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1分册.146页.图版31∶4~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3000m的田边、山坡阳处、路边灌丛或海边沙丘,通常寄生于豆科、菊科、疾藜科等多种植物上。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四川、云南等省。伊朗、阿富汗、日本、朝鲜、斯里兰卡、达加斯加、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金灯藤 与菟丝子的区别是花柱单一,柱头2裂,花冠长3~4mm。花期8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1分册.146页.图版31∶8~11)。

寄生于草本或灌木上,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欧洲菟丝子 与菟丝子的区别是柱头伸长呈圆柱状、棒状或短圆锥状,但比子房短许多;萼片不增厚。(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1分册.146页.图版31∶1~3)。

生于海拔840~3100m的路边草丛阳处,或河边,山地,寄生于菊科、豆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内蒙古。

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欧洲、北非、和西亚有分布偶见于美洲。

南方菟丝子 与菟丝子的区别是:雄蕊着生于花冠裂片弯缺处,蒴果仅下半部被宿存花冠包围,成熟时不规则开裂。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1分册.153页.图版32∶1~3)。生于海拔50~2000m田边路旁的菊科蒿子、豆科、马鞭草科牡荆属等草本或小灌木上。分布于中国吉林、辽宁、河北、甘肃、宁夏、新疆、陕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等省。

分布自亚洲的中、南、东部向南经马来西亚至印度尼西亚以至大洋洲。

大花菟丝子 与菟丝子的区别是:花柱单一,极短,柱头2,舌状长圆形,明显较花柱长;花较大,花冠长5~9mm。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4卷.1分册.146页.图版31∶12~16)。

生于海拔900~2800m的路旁或山谷灌丛中,分布于中国湖南、四川、云南、西藏。

阿富汗、巴基斯坦,经印度、泰国、斯里兰卡至马来西亚也有。

【生药】:

采集 秋季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全株,打下种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菟丝子主产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江苏、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

大花菟丝子产于甘肃、山东、江苏、河北、四川等地。

鉴别

性状 菟丝子种子类球形或卵圆形,膨大部分稍扁,直径1~1.5mm,一端略呈喙状突出偏向一侧,微凹处有浅色圆点,中央有条形的种子;表面淡褐色或灰黄色,略粗糙,在扩大镜下可见有密细小点。

种子用开水浸泡,表面有粘性,加热煮沸至种皮破裂,则露出黄白色细长卷旋状的胚。

气无,味淡。

以粒饱满者为佳。

大花菟丝子种子性状与上种相似,比菟丝子大,直径2~3mm,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

显微 菟丝子种子横切面:种皮表皮为1列大形类方形细胞,壁不均匀增厚,木化,细胞外壁中央凹下,角隅处角状突起,内含棕色物。栅状细胞狭长2列,外列细胞略短,壁木化,内列细胞较长,壁非木化,外侧近交界处有光辉带。其下为颓废的薄壁细胞。

胚乳细胞壁厚,内含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85页.图371)。

粉末灰黄色。 ①种皮栅状细胞黄棕色,断面观细胞2列,外方有表皮,外列栅状细胞长13~24μm,宽4~9μm,壁较薄,木化,内列栅状细胞长32~56μm,宽4~9μm,壁较厚,非木化,光辉带位于内列栅状细胞的上部;表面观为多角形稍皱缩的细胞群。 ②种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直径19~37μm,侧壁稍增厚;表面观圆多角形,角隅处壁明显增厚。 ③内胚乳细胞类多角形,壁厚薄不一,含细小淀粉粒,直径2~6μm,并含脂肪油滴。 ④子叶细胞断面观叶肉组织有明显的三角形细胞间隙,细胞含细小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⑤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6~19μm。(图见徐国钧《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63页.图275)

理化 取样品粉末2g,用石油醚脱脂,脱脂粉末加甲醇20ml,冷浸1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0ml,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5∶5∶3)为展开剂,展距10.6cm,喷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灯下观察,显蓝色斑点。(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586页.图372)

加工炮制 ①酒菟丝子 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适量水煮至开裂,不断翻动,待水被吸尽呈稠粥状时,加入黄酒白面拌匀,取出,压成大片,切成长方块(长约2cm,宽约1.5cm,厚约1cm),干燥。

每菟丝子100kg,用黄酒15kg,白面15kg。

②盐菟丝饼 取净菟丝子用盐水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菟丝子100kg,用食盐2kg。 ③炒菟丝子 取净菟丝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有爆裂声时,取出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酒菟丝饼、盐菟丝子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树脂、糖类[1]、β-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5,6-环氧-α-胡萝卜素(α-Carotene-5,6-epoxide)、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叶黄素(Luteiin)[2]、檞皮素、紫云英甙、金丝桃甙、檞皮素-3-O-β-半乳糖-7-O-β-葡萄糖甙[3]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 1972∶417 [2] Phyto chemistry 1965;4(2)∶349 [3]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5)∶ 292

【药理】: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南方菟丝子浸膏1.6g/kgig,连续6d,可增强烧伤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增加血清溶血素抗体并增强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1]

②补肾壮阳 中国菟丝子、南方菟丝子、日本菟丝子水煎剂,南方菟丝子多糖及去多糖的南方菟丝子水溶性残留物于0.5,1,2.0%浓度培养果蝇,均表现有提高果蝇性活力的作用;以上各药物0.1g/只ig,对氢可的松造成的“阳虚”小鼠的体重、胸腺重、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还有延长“阳虚”小鼠游泳时间及延长小鼠缺氧存活时间[2]。 ③抗衰老 中国菟丝子煎剂20%浓度浸泡桑叶喂饲家蚕,有延长家蚕幼虫期的作用[3]。 ④其他 中国菟丝子煎剂6g/kg ig,连续10d,可提高小鼠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4]

中国菟丝子煎剂4g/kg ig,对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有防治作用,可延缓白内障的形成[5]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9)∶45 [2] 中草药 1991;22(12)∶547 [3] 辽宁中医杂志 1982;(2)∶44 [4] 中成药 1990;12(9)∶28 [5]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1;23(2)∶97

。【药性】:

性味 甘、辛,平。

①《本经》:“味辛,平。” ②《别录》:“甘。” 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④《中国药典1990年版》:“甘,温。”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本草新编》:“入心、肝、肾三经。” ②《中国药典1990年版》:“归肝、肾、脾经。”

功效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

主治 遗精,尿有余沥,腰膝酸痛,消渴,目暗。 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②《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③《日华子本草》:“治泄精,尿血,润心肺。” 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 ⑤《中国药典1990年版》:“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⑥《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炒研调敷。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疏》:“肾家多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 ②《得配本草》:“孕妇,血崩,强阳,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③《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雚菌。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脊,治慢性肾炎而有肾虚腰痛者。

②配附子,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 ③配杜仲,治腰痛。 ④配膝,治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 ⑤配麦门冬,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

⑥配沙苑子,治肝肾不足之目昏、视物模糊、头昏耳鸣等症。 ⑦配杜仲、补骨脂,治肾虚腰痛。 ⑧配牛膝、熟地等,治肾虚腰膝痠软。 ⑨配地黄、车前子,治肝肾不足,两目昏糊。

⑩配熟地、萸肉,治肾阳虚诸症。 ⑾配益母草,加八珍汤,治肾虚月经不调,经量少,经期提前或推后。 ⑿配茯苓、山药,治大便溏泻。 ⒀配桑螵蛸,治膏淋。

⒁配白茯苓、石莲子,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 ⒂配五味子、干地黄,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 ⒃配桑寄生、续断,治孕妇体弱腰酸,容易流产。

⒄配熟地黄、枸杞子,治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花等症。

⒅配杜仲、熟地,治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⒆配山药、枸杞子,治肝肾虚之腰膝酸痛。

⒇配枸杞子、菊花,治肝肾不足,两目昏花。 (21)配杜仲、山药,治肾虚腰痛。 (22)配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治肾虚阳痿,滑精,早泄,耳鸣,小便频数及肾虚腰痛,妇女带下。 (23)配山药、莲子、茯苓,治遗精带下。 (24)配补骨脂、杜仲、鹿茸,治遗精早泄,腰酸背痛,小便频数。 (25)配川断、桑寄生、杜仲,治肾虚胎动,先兆流产。

(26)配川断、桑寄生、杜仲、白术,治习惯性流产。 (27)配川断、桑寄生、阿胶,治先兆流产。

(28)配桑螵蛸、金樱子、五味子,治肾虚腰背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小便频数。 (29)配山药、白术、苡米、莲子,治脾肾两虚,大便溏泄之证。

(30)配山药、莲子、茯苓、党参,治脾肾皆虚,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或泄泻等。 (31)配车前子、枸杞子、女贞子、桑椹子,治肝肾不足所致之视蒙、眼花。

(32)配党参、山药、枸杞子、莲子,治脾肾虚亏,大便溏泻。 (33)配五味子、莲子肉、远志、芡实,治遗精。

(34)配潼蒺藜、淫藿、枸杞子、巴戟天,治阳痿。

(35)配莲须、芡实、金樱子,治遗尿、尿频、遗精。

方选和验方 ①菟丝子丸(《扁鹊心书》)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500g(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120g。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

酒下50丸。 ②《百一选方》:“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份。为细末,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50丸,盐酒或盐汤下。

” ③《经验后方》:“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子(洗)30g,牛膝30g。同用酒浸5日,曝干,为末,将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桐子大。

空心酒下20丸。” ④菟丝丸(《奇效良方》)治膏淋:菟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螵蛸(炙)各15g,泽泻0.3g。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 ⑤《纲目》:“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门冬等份。为末,蜜丸梧子大。

盐汤每下70丸。” ⑥茯菟丸(《局方》)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菟丝子150g,白茯苓90g,石莲子(去壳)60g。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心盐汤下。

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 ⑦菟丝子丸(《世医得效方》)治小便多或不禁:菟丝子(酒蒸)60g,桑螵蛸(酒炙)15g,牡蛎(煅)30g,肉苁蓉(酒润)60g,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30g,胵15g(微炙),鹿茸(酒炙)30g。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70丸,食前盐酒任下。

⑧《方脉正宗》:“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菟丝子120g,黄芪、于白术(土拌炒)、人参、木香各30g,补骨脂、小茴香各24g。饧糖作丸。早晚各服10g,汤酒使下。” ⑨菟丝丸(《全生指迷方》)治消渴:菟丝子不拘多少,拣净,水淘,酒浸3宿,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食前饮下50粒,1日2~3服;或作散,饮调下10g。 ⑩菟丝子煎(《鸡峰普济方》)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菟丝子、五味子各30g,生干地黄90g。

上为细末。米饮调下6g,食前。

⑾五子丸(《世医得效方》)治年老体弱,小便夜多,头昏脚弱,淋浊遗精,尿如米泔:菟丝子(酒蒸)、炒韭子、益智仁、炒茴香子、炒床子各等份。上为细末,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糯米饮或盐汤送下。 ⑿延生护宝丹(《奇效良方》)补元气,壮筋骨,固精健阳,通知血脉,润泽肌肤,延年益寿:菟丝子(酒浸透,蒸熟,碾作饼,晒干,碾末)90g,肉苁蓉(酒浸,切,焙)、晚蚕蛾(酥小许,慢火炒)、家韭子(120g,水洗净,用枣60g,同煮,枣熟去枣,水淘净,控干,再用酒浸1宿,火炒软)各净称60g,胡芦巴(微炒)、莲实(去皮,炒熟)、桑螵蛸(炒香)、白龙骨、蛇床子(60g,水淘净,用枣90g同煮,枣熟去枣,焙干)各净称30g,干莲花蕊、乳香(另研)、鹿茸(去毛,酥炙)、丁香、木香各15g,麝香(另研)6g。

上药除乳香、麝香、菟丝子末外,12味同为细末,将前菟丝子末,用浸药酒400ml,文武火熬至一半,入荞麦面30g,用酒调匀,下膏子内搅匀,次下乳香、麝香,不住手搅匀,轻沸熬如稠糊,放冷,此膏子都要尽,恐硬,入酒少许,与前药末和成剂,杵干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早空心用酒温入炒少许送下,静坐少时,想药至丹田,以意加减丸数。

如阳道衰精滑者,空心临卧各进1服。 ⒀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治滑胎:菟丝子120g(炒熟),桑寄生60g,川续断60g,真阿胶60g。

上药将前3味轧细,水化阿胶和为丸,0.3g重(干足0.3g)。每服20丸,开水送下,日再服。

气虚者,加人参60g;大气陷者,加生黄芪90g;食少者,加炒白术60g;凉者,加炒补骨脂60g;热者,加生地60g。 ⒁玄菟丹(《局方》)治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300g,五味子(酒浸,别为末)210g,白茯苓、干莲肉各90g。

右为末,别碾干山药末180g,将所浸酒余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空心食前,米饮下。

⒂菟丝子丸(《太平圣惠方》)治肾气内夺,舌喑足废:菟丝子、茯苓、附子各30g,桂心、远志、菖蒲各15g。上药6味,捣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或盐汤下,日3服。 ⒃菟丝煎(《景岳全书》)治心脾气虚,思虑劳倦,即若遗精:人参6~9g,山药(炒)6g,当归4.5g,菟丝子(制,炒)12~15g,枣仁(炒)、茯苓各4.5g,炙甘草2~3g,远志(制)1.2g,鹿角霜(为末)4~5g。

用水300ml煎成,加鹿角霜末调,空腹时服。 ⒄菟丝地黄汤(《辨证录》)治房劳伤肾,阳痿早泄,骨软筋麻,饮食减少,身体畏寒:熟地30g,山茱萸15g,菟丝子30g,巴戟天15g。

水煎服。 ⒅金刚丸(《奇效良方》)治肾损骨痿,不能起于床:萆薢、杜仲、苁蓉(酒浸)、菟丝子(酒浸)等份。上为细末,酒煮腰子,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⒆滋肾丸(《古今医鉴》)治白浊初起:川草薢(去皮)、麦门冬、远志、黄柏(酒浸)、菟丝子(酒炒)、五味子等份。上为末,竹叶3片,灯草7根,大黄3g,水煎,空心服。

⒇固脬丸(《全生指迷方》)治癃闭:茴香30g,桑螵蛸15g,菟丝子60g,炒戎盐0.3g,炒附子15g。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饮下30粒,空心服。

(21)五子丸(《灵验良方汇编》)治小便频数,时有白浊:菟丝子(酒蒸),家韭子(炒)、益智仁、茴香(炒)、蛇床子(去皮炒)。

上等份为丸,酒糊丸,桐子大。每服70丸,盐汤下。

(22)秘精丸(《严氏济生方》)治下虚胞寒,小便白浊或如米泔,或若凝脂,腰重少力:牡蛎(煅)、菟丝子(酒浸蒸焙,别研)、龙骨(生用)、五味子、韭子(炒)、桑螵蛸(酒炙)、白茯苓(去皮)、白石脂(煅)各等份。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 (23)补肾固冲丸(湖北中医学院《妇产科学》)治肾气不足,冲任不固而致的滑胎:菟丝子240g,续断、鹿角霜、巴戟天、杜仲、枸杞子、白术各90g,当归60g,阿胶、党参各120g,砂仁15g,大枣(去核)50枚,熟地黄150g。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次6g,每日3次,月经期间停服。 (24)《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肾虚腰痛,阳痿,遗精:菟丝子15g,枸杞子、杜仲各12g,莲须、韭菜子、五味子各6g,补骨脂9g。水煎服或制成蜜丸。每服9g,每日2~3次。” (25)《安徽中草药》:“治肾虚腰痛,阳痿滑泄,尿频: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布包)各10g,五味子6g。煎服。” (26)《安徽中草药》:“治脾肾两虚,大便溏泄:菟丝子、石莲子各10g,茯苓12g,山药15g。煎服。” (27)《安徽中草药》:“治先兆流产:菟丝子续断各10g,炒白术、苎麻根、桑寄生各12g。水煎服。” (28)菟丝子汤(新医学 1972;(4))治乳糜尿及乳糜血尿:炒菟丝子、鹿角胶、党参各12g,桑螵蛸、萆薢、当归各10g,黄芪、煅蛤粉各30g,茯苓18g,陈皮6g。伴血尿者,加墨旱莲15g。可服1~3周。 (29)生精助育汤(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2;(2))治男性不育:菟丝子12g,枸杞子12g,杜仲10g,楂实子10g,覆盆子10g,淫羊藿10g,五味子12g,车前子10g,蛇床子10g,鹿角胶(烊化)10g,韭菜子10g,肉苁蓉15g,当归12g,黑芝麻10g。以上14味,水煎服,1日1剂,30天为一疗程,连服6个疗程。 (30)补肾安胎饮(吉林中医 1990;(2))治一切胎动不安症:菟丝子20g,川断10g,当归6g,白芍10g,党参15g,杜仲15g,甘草6g为基本方。

水煎服。

气血虚者,党参改30g,当归改10g(久服,配凉血之生地;为防生地、菟丝子滋滞,可少佐砂仁);肾虚者,菟丝子改30g,杜仲改20g;血热,加黄芩20g;腹痛,白芍改20g;外伤与气血虚同治,有出血者,加阿胶珠10g;滑胎按肾虚处理;阴虚火盛,加龟板。 (31)《内蒙古中草药》:“治小儿遗尿: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五味子、补骨脂各10g。水煎,分3次服。” (32)江西《草药手册》:“治肝气痛:菟丝子6g,半夏3g,芭蕉心3g。水煎服。

” (33)辽宁中医杂志 1994;(1):“治带状疱疹:菟丝子50~100g,用锅焙干,研细粉末加少许小麻油调成稀糊状。涂抹患处,每日早晚各上药1次。” (34)菟丝子汤加减(中医杂志 1994;(3))治先天性骶椎裂合并尿失禁:菟丝子、牡蛎、五味子、桑螵蛸、山药、益智仁各15g,肉苁蓉、甘草各10g,附子5g。每日1剂煎服。(配合电针)。

(35)山萸菟丝汤(中医杂志 1995;(4))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山萸肉60g,菟丝子30g,女贞子、旱莲草、五味子各15g,益母草、茜草各1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随证加减) (36)益肾更年汤(广西中医 1994;(1))治更年期妇女月经紊乱:菟丝子、川续断、党参、山药各15g,熟地黄、山萸肉、白芍、枸杞子各12g,阿胶10g(烊化)。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1个月,以后隔日1剂,继服1个月。

单方应用 ①《普济方》:“治腰膝风冷,益颜色,明目:菟丝子300g。酒浸良久,沥出曝干,又浸,令洒干为度,捣细罗为末。每服6g,以温酒调下,日3,服后吃3~5匙水饭压之,至3~7日,更加至9g服之。” ②《圣惠方》:“治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60g。酒浸3日,曝干,捣罗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30丸。” ③《山居四要》:“治眉炼癣疮:菟丝子炒,研,油调敷之。”

食疗 ①菟丝子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肝肾不足,腰膝筋骨痠痛,腿脚软弱无力,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频数,尿有余沥,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以及妇人带下,习惯性流产等症:菟丝子研碎,每次取60g,加水300ml,煎至200ml,去渣留汁。

取粳米100g,再加水800ml,白糖适量,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10天为1疗程。 ②菟丝五味酒(《中国药膳学》)健身益寿,治肝肾不足之腰痛、眩晕、遗精:菟丝子、五味子各30g,白酒500g,泡7天后服。每次20~30ml,每日2~3次。

③菟丝子煎蛋(《中国药膳学》)治肝血不足,视物模糊:酒制菟丝子10g,研粉,调1个鸡蛋,煎食。 ④菟丝子茶(《中国药膳学》)治消渴不止:菟丝子10g,煎汁,冰糖调味代茶饮。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五味之中,惟辛通四气,食兼四味,《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矣,学者不以辞害义可也。为补脾肾肝三经要药,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者,三经俱实,则绝伤续而不足补矣。脾统血,合肌肉而主四肢,足阳明、太阴之气盛,则力长而肥健。补脾故养肌,益肝肾故强阴,坚筋骨,暖而能补肾中阳气,故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

口苦燥渴者,脾肾虚而生内热,津液因之不足也,二脏得补,则二病自愈。

寒血为积者,劳伤则血瘀,阳气乏绝则内寒,血随气行,气弱不能统血以行,久而为积矣。凡劳伤,皆脾肾肝三脏主之,肝脾气旺,则瘀血自行也。

”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

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琐阳,甘咸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比也。如《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目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征验也。

” ③陈士铎《本草新编》:“菟丝子,可以重用,亦可1味专用。遇心虚之人,日夜梦,精频泄者,用菟丝子3两,水10碗,煮汁3碗,分3服,早、午、晚各1服即止,且永不再遗。

此乃心、肝、肾三经齐病,水火两虚所致。菟丝子正补心、肝、肾之圣药,况又不杂之别味,则力尤专,所以能直入三经以收全效也。他如夜梦不安,两目昏暗,双足乏力,皆可用之一、二两,同人参、熟地、白术、山萸之类,用之多建奇功。

” ④张璐《本经逢原》:“菟丝子,祛风明目,肝肾气分也。其性味辛温质粘,与杜仲之壮筋暖腰膝无异。其功专于益精髓,坚筋骨,止遗泄,主茎寒精出,溺有余沥,去胫膝酸软,老人肝肾气虚,腰痛膝冷,合补骨脂、杜仲用之,诸筋膜皆属于肝也。

气虚瞳子无神者,以麦门冬佐之,蜜丸服,效。凡阳强不痿,大便燥结,小水赤涩者勿用,以其性偏助阳也。” ⑤张德裕《本草正义》:“菟丝为养阴通络上品。其味微辛,则阴中有阳,守而能走,与其他滋阴诸药之偏于腻滞者绝异。缪促醇谓五味之中,辛通四气,《经》言辛以润之,菟丝子之属是也,与辛香燥热之辛,迥乎不同,所解极为剀切。《本经》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于滋补之中,皆有宣通百脉,温运阳和之意。

汁去面皯,亦柔润肌肤之功用。久服则阴液足而目自明。《别录》所谓养阴强肌,坚筋骨,亦阴阳两调之义。茎寒精滑,则无阳不运而至阴不摄也,溺有余沥,则肾阳不布而大气不举也。

若夫口苦燥渴,明为阴液之枯涸,寒血成积,亦为阳气之不宣,惟此善滋阴液而又敷布阳和,流通百脉,所以治之。以视地黄辈之专于补阴,守而不走者,固有间矣。” ⑥吴仪洛《本草从新》:“菟丝子入煎剂,微炒研破,若入丸,须另研细末。古人因难于磨细,酒浸1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则末易细。然酒浸稍久,往往味变酸臭,全失冲和馨香之味,每多无效。今市中菟丝饼,俱将麦面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

上一篇:菟丝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三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