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姜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368页(1089字)
【概况】:
异名 穿石剑(《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骝姜、玉麒麟(《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崖姜(贵州),崖羌蕨、大骨碎补(广东)。
基源 为槲蕨科崖姜蕨属植物崖姜蕨的根状茎。崖姜蕨属全世界仅1种,分布于马来西亚、缅甸、越南;中国的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也产。供药用。
原植物 崖姜蕨Pseudodrynaria coronans(Wall.)Ching[Polypodium coronans Wall.]
形态 植株高80~140cm。
根状茎粗壮,扁而横生,密生长线形棕色鳞片,并有睫毛。叶一型,簇生或呈圆形中空的高大丛;叶无柄;叶片硬革质,两面光滑无毛,长圆状倒披针形,长80~120cm或更长,中部宽20~30cm,顶端渐尖,中部以下渐狭,但近基部又渐变宽而呈心形,中部以上深羽裂,有时近羽状,向下浅裂或波状;中部以上的裂片长达15~22cm,宽2~3.5cm,项部渐尖,全缘;叶脉两面明显,网状,网眼内有单一或分叉的内藏小脉。
孢子囊群近圆形,背生于靠近侧脉的网眼上边和内藏小脉的交叉点上,成熟时呈断线形,无囊群盖。(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73页.图54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900m的密林中树干或岩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
。【化学】:茉含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和新烯-13(18)[Neohop-13(18)-ene][1,2]。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25 [2] CA 1979;91∶96562n
【药性】:
性味 《新华本草纲要》:“苦、微涩,温。”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痛。
主治 风湿骨痛,跌打损伤,接骨,小儿疳积,蛇咬伤。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疼痛,跌打损伤,骨折,中耳炎:崖姜蕨9~15g,煎服;外用适量,晒干研粉吹入耳内,或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