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地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400页(1427字)
【概况】:
异名 地丁(《盛京通志》),米布袋(《纲目》),泡章-乌布斯(蒙药名),紫花地丁(山东、河南)。
基源 为豆科米口袋属植物米口袋全草。米口袋属植物全世界20种,中国有15种。
原植物 米口袋Gueldenstaodtia verna(Georgi)Boriss.(Gueldenstaedtia multiflora Bunge),又名小米口袋、多花米口袋、莎勒吉日、消布音-他不格(《内蒙古植物志》)。
历史 本品原名米口袋,始见于《救荒本草》,载:“米布袋生田野中,苗塌地生,叶似泽漆叶而窄,其叶顺茎排生,梢头攒结三四角,中有子如黍粒大微扁,味甘。采角取子,水淘洗净……。”以上所载均与本品相符。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20cm。植株被白色长柔毛。主根圆锥形,直径可达1cm。单数羽状复叶;托叶长三角披针形,基部与叶柄合生;小叶9~21,广椭圆形、长圆形至卵披针形,长1~4cm,宽0.2~1cm,先端钝圆,微凹,具细尖,全缘,两面被白柔毛,后渐脱落。
花序梗自叶基部抽出,花2~8密集于花序梗顶端;苞片披针形;小苞片2,线状披针形;花萼钟形,萼齿5,不等长,上部3齿较大,被黑白杂柔毛;花冠蝶形,蓝紫色或紫红色,旗瓣倒宽卵形,长约1.3cm,先端微缺,翼瓣长圆楔形,长8~1.1cm,具爪,龙骨瓣长约0.6cm;二体雄蕊(9+1),子房上位,长椭圆形,花柱短,无毛,柱头膨大。荚果圆筒状,长1.3~2.2cm。
种子肾形,具浅凹点、黑色、有光泽。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28页.图31)
生境与分布 为旱生草原伴生植物、零星生于山地、原野及草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山东、山西、陕西、黄土高原、中南、江苏等。
朝鲜、原苏联、蒙古均有。
。【化学】:
根含欧车前硬脂醇(Psyllostearyl alcoh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大豆皂醇B(Soyasapogenol B)和大豆皂醇E(Soyasapogenol E)[1];尚含生物碱、黄酮类[2]及大量淀粉[3]。
参考文献 [1] 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980~1984∶229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4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27 [3]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78
【药性】:
性味 ①《中药志》:“甘、苦,寒。”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辛、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 ①《中药志》:“用于痈肿疔疮。”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化脓性炎症,痈疽疔疮,高热烦躁,黄疸,肠炎,痢疾,瘰疬。”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3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