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山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552页(1268字)
【概况】:
异名 牛尾参(《滇南本草》),黏粘粘、黏山药(云南),粘狗苕,粘芋(贵州)。
基源 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毛胶薯蓣的块茎。
原植物 毛胶薯蓣Dioscorea subcalva Praiin et Burkill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谓:“薯蓣《本经》上品,即今山药……,云南有一种根长尺余,色白而扁,叶圆。”《滇南本草》谓之牛尾参,盖有其形……。按《图考》附图及形态描述,即所列本品。
形态 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圆柱形,垂直生长,表面生有须根,新鲜时断面白色。茎有曲柔毛,老后逐渐脱落近无毛。叶片卵状心形或圆心形,长4.5~11cm,宽4~13.5cm,顶端渐尖或尾尖。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2~6朵组成小聚伞花序,少数单生,若干小花序再排成穗状花序,长3~12cm,通常2~3个着生叶腋;苞片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顶端急尖,长1.5~2mm,有红棕色斑点;雄蕊6,花药背着,内向。
雌花序穗状,长4~14cm,苞片三角状披针形,有红棕色斑点;花被裂片狭卵形,长约2mm;花柱基部略膨大,柱头3裂。蒴果三棱状倒卵形,长1.5~3cm,宽1~1.6cm,全缘或浅波状,排列较密;种子2枚,着生于每室中轴中下部,有时1枚不发育,种翅薄膜质,向蒴果顶端延伸成宽翅。
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5册.563页,图795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3200m的山谷、山坡灌丛中或林缘、路边较湿润的地方。分布于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采集 秋、冬季采挖块根,洗净,晒干。
【化学】:
块茎含17种以上氨基酸,含量高的有:谷氨酸0.822%,天冬氨酸0.758%,亮氨酸0.551%,甘氨酸0.374%。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17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健脾去湿,补肺,益肾。
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肺结核病,脾虚泄泻,消渴,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①治肺结核病、脾虚泄泻、消渴;粘山药15~30g。水煎服。 ②治跌打损伤:粘药鲜品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