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712页(2146字)
【概况】:
基源 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葡萄的果实。
原植物 葡萄Vitis vinifera L.
历史 葡萄,《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谓:“葡萄生陇西,五原,敦煌山谷。”以后《药性论》,《本草图经》,《滇南本草》等均有记述。
而以《纲目》记载最为全面,对其药用价值,则有“实甘平涩无毒,主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久食轻身不老延年”;对其历史,产地,品种等,则有:葡萄:《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本经》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尔。”对张骞从西域引入葡萄,提出质疑,据今人研究,中国新疆地区为世界葡萄发源中心之一。
其它如繁殖方法及生物学特性,分布等方面,亦有记述,如葡萄折藤压之最易生,春月萌苞,生叶,颇似栝楼叶,而有五尖,生须延蔓,引数十丈,三月开小花成穗,黄白色,乃连着实,星编珠聚,七八月熟,有紫白二色,西人及太原平阳皆作葡萄干,货之四方。蜀中有绿葡萄,熟时色绿,云南所出者大如枣,味尤长,西边有琐琐葡萄,大如五味子而无核”等。琐琐葡萄,《纲目拾遗》谓:“琐琐葡萄,出土鲁番,北京货之,形如胡椒,系葡萄之别种也。”根据当时交通情况,土鲁番葡萄在北京出售的,可能是无核葡萄干。
葡萄在中国栽培历史悠久,品种极多,如马乳葡萄,水晶葡萄都是葡萄的品种。
形态 落叶木质藤本,树皮成片状剥离,棕褐色,髓浅棕色;嫩枝黄绿色,无毛或有柔毛,有节,成之字形弯曲;卷须与叶对生,分枝。
叶互生,心脏形或宽卵圆形,三裂至中部附近,基部心脏形,边缘有粗齿,上面暗绿色,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有短柔毛;叶柄长4~8cm。圆锥花序与叶对生,花杂性,异性,小,淡黄绿色;花萼盘状;花瓣5,顶端愈合呈帽状,由基部开裂后脱落;雄蕊5;花盘由5腺体所成;子房2室,每室2胚珠。浆果,果序下垂,果形及色泽多种多样,直径1~3cm,有圆形,卵圆形,马乳形等;色有紫黑,深红,淡黄,绿白等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69页.3268图)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栽培。中国新疆西部和阿富汗、伊朗,中亚细亚南部及邻近东方各国为发源中心。
。【化学】:果含葡萄糖、果糖、蔗糖、木糖、酒石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花色素单葡萄糖甙和双葡萄糖甙、蛋白质、Ca、P、Fe、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维生素C等。
果皮含矢车菊素、芍药素、锦葵花素、锦葵花素-3-β-葡萄糖甙(Oenin)。
种子含焦性儿茶酚(Catechol)、没食子儿茶精(Gallocatechol)、没食子酸等。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4
。【药性】:
性味 ①《新华本草纲要》:“甘,平。” ②《中药大辞典》:“甘、酸,平。” ③《本经》:“甘,平。” ④孟诜:“甘、酸,温。” ⑤《纲目》:“甘、涩,平。”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阳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 ③《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经。”
攻效 补气血,强筋骨,利尿,解表透疹,安胎。
主治 气血虚弱,肺虚咳嗽,心悸盗汗,风湿痹痛,淋病,浮肿。
①《本经》:“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强志,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
” ②《本草图经》:“治时气发疮疹不出者,研酒饮。” ③《别录》:“逐水,利小便。” ④《药性论》:“除肠间水气,调中治淋,通小便。” ⑤《滇南本草》:“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治阴阳脱症,又治盗汗虚证。汁,治咳嗽。”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痘症毒,胎气上冲,煎汤饮之即下。” ⑦《百草镜》:“治筋骨湿痛。利水甚捷,除遍身浮肿。” ⑧《本草再新》:“暖胃健脾,治肺虚寒嗽,破血积疽瘤。” ⑨《随息居饮食谱》:“补气,滋肾液,益肝阴,强筋骨,止渴,安胎。”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麻疹不透,小便不利,胎动不安。” ⑾《新疆药材》:“解毒,散表。” ⑿《陆川本草》:“滋养强壮,补血,强心利尿。治腰痛,胃痛,精神疲惫,血虚心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捣汁或浸酒。
使用注意 ①孟诜:“不堪多食,令人卒烦闷眼暗。” ②《本经逢原》:“食多令人泄泻。” ③《医林纂要》:“多食生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