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椰子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748页(1608字)

【概况】:

基源 为棕榈科椰子属植物椰子的成熟果壳。

椰子属植物全世界仅1种,主产南亚;中国南部也有,可供药用。

原植物 椰子Cocos nucifera L.又名胥余(《史记》),胥耶、胥邪(《上林赋》司相如着),越王头(《南言草木状》)。

历史 椰子始载于《开宝本草》。《证类本草》引《图经本草》载:“椰子岭南州郡皆有之。郭义恭《广志》云:木似桄榔无枝条,高数丈。叶在木末如束蒲。

其实大如瓠,垂于枝间,如挂物然。实外有粗皮,如棕。

皮内有坚壳,圆而微长。壳内有肤,白如肪,厚半寸许,味似胡桃。肤内裹浆四五合如乳,饮之冷而动气熏人,壳可为器……”。《纲目》载:“椰子乃果中之大者。其树初栽……大者三四围,高五六丈,木……通身无枝。其叶在木顶,长四五尺,直耸指天,状如棕榈,势如凤尾,二月着花成穗,出于叶间,长二三尺,大如五斗器。

乃连着实,一穗数枝,小者如括楼,大者如寒瓜,长七八寸,径四五寸,悬着树端。

六七月熟,有粗皮包之。壳内有白内瓤如凝雪,味甘美如乳。瓤内空处有浆数合,钻蒂倾出,清美如酒,若久者,则混浊不佳矣。”以上所述即为今之椰子,已收入《中国药典》1977年版。

形态 乔木,高18~20m,有时达30m。树干通常挺直,有环状叶痕,羽状叶长3~4m,裂片线状披针形,长50~100cm,宽3~4cm,基部明显地外向折叠。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厚木质,长60~100cm,脱落。坚果卵形、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有时达37cm,直径15~25cm,顶端微具3棱,外果薄,中果皮厚而纤维质,内果皮骨质,基部有3个小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内有,富含液汁的空腔,胚小,基生。椰树开花至果实成熟约需12个月,一年可收果2次,即4~5月和7~8月,以7~8月收获最多。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353页.图7535)

生境与分布 广泛生长在南亚的热带海岸。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云南的西双版纳。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根皮。

【化学】:

附 椰子叶含椰子醇(Cocositol),即青蟹肌醇(Scyllitol)[1,2]。根渗出物含棉子糖、乳糖、葡萄糖、果糖、丝氨酸、甘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琥珀酸[3]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47 [2] CA 1908;2∶796q [3] CA 1988;108∶34765s

【药性】:

性味 《开宝本草》:“苦,平。”

功效 止血,止痛。

主治 鼻衄,胃痛,吐泻。 ①《开宝本草》:“止血,疗鼻衄,吐逆霍乱,煮汁服之。” ②《纲目》:“治卒心痛。” 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适量;或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3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开宝本草》:“治鼻衄、吐逆霍乱:椰子皮煮汁服。” ②《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邪热:椰子皮煮汁饮。” ③《纲目》:“治卒心痛,椰子皮烧存性,研,以新汲水服3g。”

上一篇:棱萼母草 下一篇:椰子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