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蚌的疾病和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农业出版社《常见病防治手册》第134页(1758字)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和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是当前淡水蚌珠生产中较好的蚌种,先后为育珠者广泛采用。但是自1975年于江苏吴县发现珠蚌得病并大批死亡以来,珠蚌疾病又很快在苏州、无锡、武进、上海市郊、浙江嘉兴、绍兴、德清地区以及安徽、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蔓延。珠蚌大批死亡绝大部分发生在植片手术半月以后,给育珠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尤其是三角帆蚌。

经研究鉴定,珠蚌发病绝大多数是由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引起。

症状:病蚌初期,蚌体内有大量粘液流出;出水管喷水无力,两壳微开;鳃瓣粘液分泌增多;斧足残缺,糜烂;随着病情加重,病蚌闭壳肌失去功能,两壳张开,斧足外突,烂斧足,烂鳃,肠胃无食,晶杆收缩,直肠变粗、硬,少数病蚌的肠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和腹水。

流行情况:三角帆蚌得病死亡与季节、水温、水质恶化以及插珠手术后感染或营养不良等有密切关系。在江、浙一带每年5-6月和9-10月,水温21-26℃为病蚌死亡的严重阶段,尤以23-24℃为甚。有些地区6-8月为流行盛期,来势猛,死亡率高。暴发病疫的水域,都是大面积密养和长期固定育珠的静水水域,排泄物和死蚌积聚,水质恶化的环境。

防治方法:目前对付珠蚌的疾病,主要是采取以防为主,辅以药物治疗的办法。

1.预防:

(1)蚌源尽量做到自繁、自育、自养,严格控制病区珠蚌的出入,以杜绝外源性疾病。

(2)插核接种安排在1-3月份,一般不超过4月份,可以降低得病率,减少死亡。

(3)接种前严格剔除病蚌。手术时,工具等要进行消毒,以防插核手术后创伤,交叉感染。

(4)严格控制养殖密度,以保证氧气和饵料的充分供应。每亩河沟,一般挂养500只,内塘300只。三角帆蚌与褶纹冠蚌也可以按1:5的比例混养。

(5)每年刷蚌两次(4月清明和11月冬至各一次)。刷蚌后随即药浴(5-10/百万的痢特灵液)。严禁5-10月翻搬珠蚌。

(6)每年从4月份起用生石灰化浆水消毒水体,每亩水面用10-15公斤生石灰,每半月一次。

(7)用0.5%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在插片完成后每只蚌注射1毫升(一支葡萄糖酸钙用蒸馏水稀释到200毫升后浓度为0.5%),可提高珠蚌的成活率,促进生长(倪达书等,1984)。

2.治疗:

(1)每亩水面用生石灰7.5-10公斤化浆泼洒在两排蚌中间和四周,以后每隔10-15天泼洒一次。同时结合用1-2‰浓度的四环素液或1-2‰浓度的氯霉素液进行注射治疗。注射剂量视蚌体大小,每只蚌注射1-2毫升。注射部位为斧足,针刺深度1厘米左右。治愈率达60-90%。

(2)用1-2‰浓度的四环素液或氯霉素液注射后,置于5-10/百万痢特灵液中浸泡20-30分钟,然后吊养在经消毒后的水体或移养到微流的水体中。

3.对病情严重的蚌,可用1-2‰浓度的氯霉素加氢化可的松合剂(每毫升注射液内含氢化可的松50-100微克)注射,蚌经注射后,置于5-10/百万的痢特灵中浸泡20-30分钟,吊养在经消毒或微流的水体中。

4.用2微克/毫升的痢特灵注射,每只2-4龄的病蚌,注射0.5-1毫升。再用5/百万的痢特灵液浸泡病蚌30分钟。

上一篇:便秘症 下一篇:常见鱼病防治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