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894页(4234字)
【概况】:
异名 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中具有黑色种皮者。
原植物 大豆Glycine max(L.)Merr.,又名大菽(《管子》),黄豆、白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 《图经本草》载:“生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纲目》载:“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入药及充食作豉。
”以上描述与本品相符。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50~80(150)cm。茎直立或蔓生,植株密被黄褐色或青白色长硬毛。3出羽状复叶;托叶小;顶生叶卵形、菱状广卵形或狭卵形,偏斜,长7~13cm,宽4~8.5cm;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侧生小叶小,斜卵形;全缘。
总状花序短于叶,花2~10朵,密集于花梗顶端;花萼钟状,萼齿5;花冠白色或淡紫色,长于萼,旗瓣倒卵形,先端圆、微凹,翼瓣具爪,龙骨瓣较短;二体雄蕊,子房长圆形,基部有不发达腺体,花柱短,柱头头状。
荚果稔珠状条形,种间缢缩,长5~7cm,宽1cm,干时黄褐色或黄色,表皮被黄色长硬毛。种子2~5粒,卵圆形,长约1cm,种皮黄色、青色、黑色。花期8月,果期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493页.图2715)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烟酸等;还含下列成分:①异黄酮类:有大豆甙(Daidzin)和染料木甙(Genistin)。
前者含量为0.007%,水解后得大豆素(Daidzein)和葡萄糖。 ②皂甙:有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C、D、E等甙元,与甙元结合的糖有葡萄糖、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和葡萄糖醛酸,甙元与糖的比例为1∶1。在脱脂的大豆粉中,皂甙的含量约0.60%。此外,尚含胆碱(Choline)2.06~2.90mg/g,叶酸(Folic acid)2.30μg/g,亚叶酸(Folinic acid)0.74μg/g,泛酸(Pantothenic acid)13mg/kg左右,生物素(Biotin)750mμg/g,维生素B12 0.008μg%,唾液酸(Sialic acid)0.04%左右。
大豆的水解产物中含乙酰丙酸(Levulinic acid)0.971%~3.559%[1]。大豆种子发芽后晒干而成为大豆黄卷,含天门冬酰胺、胆碱、黄嘌呤(Xanthine)及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大豆种子加工成淡豆豉,则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B2、碳水化合物、烟酸等[2]。种子中含大豆皂甙Ⅰ、Ⅱ、Ⅲ、A1、A2(soyasaponin Ⅰ、Ⅱ、Ⅲ、A1、A2)[3],乙酰大豆皂甙A4(1)、A5、A6(Acetylsoyasaponin A4、A5、A6)[4]。大豆皂甙Be A(Soyabean saponin BeA)[5]。
附 根含香豆雌酚(Coumestrol)、香豆雌甙(Coumestrin)、大豆素、大豆甙、染料木素、染料木甙[6]、香草酸、阿魏酸、丁香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7]。
叶含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对羟基肉桂酸、阿魏、咖啡酸、丁香酸、柚甙元、槲皮素、山柰酚、大豆素、染料木素[7]、鼠李亭[8]。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82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2 [3] Chem Pharm Bull 1985;33(3)∶ 1069 [4] Chem Pharm Bull 1988;36(8)∶2829 [5] CA 1992;117∶208876g [6] Phytochemistry 1984;23(5)∶ 1204 [7] CA 1986;104∶106305j [8] CA 1991;114∶160772d
。【药理】:
①抗肝损伤 在含有过氧化玉米油的高脂饮食中加入大豆总皂甙50mg/kg剂量,喂饲大鼠,可防止此过氧化脂质引起的肝损伤及高脂血症,降低血清脂质(胆固醇及游离脂肪酸)及转氨酶,大豆皂甙Ⅰ、Ⅱ、Ⅲ、A1及A2,0.1,1mg加于玉米油中,均可防止玉米油加热时的过氧化作用[1]。
②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大豆皂甙1.56~50μg/ml浓度,对培养的大鼠乳鼠心室肌细胞有抑制作用,心肌细胞群落的自发性搏动呈剂量依赖性抑制,5μg/ml浓度,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幅、波宽、超射、最大舒张电位、阈电位、最大除极速率等各参数均减小,Ca2+80μg/ml能使动作电位的抑制逆转,表明大豆皂甙对心肌细胞有钙通道阻滞作用[2]。大豆皂甙Ⅰ、A1及A2各2μg/ml加于新生大鼠心室培养基中,心室细胞呈现自发性搏动群落数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均减小,Ca2+80μg/ml能使之逆转,显示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向培养基中加黄嘌呤及黄嘌呤氧化酶,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参数减小,大豆皂甙Ⅰ 2μg/ml可使之逆转,显示其抗自由基损伤作用[3]。
③降血脂及降血糖 家兔饲以豚脂饲料,每日ig大豆皂甙10mg/kg,4wk后进行测定。
结果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胆固醇与甘油三酯明显降低[4]。
大豆皂甙10mg/kg ig,连续20wk,对链佐霉素致糖尿病大鼠,可降低血糖水平,提高SOD含量,降低脂质过氧化物[5]。 ④其他 大豆皂甙50mg/kg ip,可增强小鼠常压耐缺氧的作用[4]。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84;50(5)∶440 [2]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2;18(6)∶518 [3] 中国药理学报 1993;14(3)∶269 [4] 中药通报 1984;9(4)∶40 [5]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93;19(2)∶122
。【药性】:性味 甘,平。
①《别录》:“甘,平。” ②《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归经 入脾、肾经。 ①《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功效 活血,利水,祛风,解毒。
主治 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①《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②《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③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积结。” ④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积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⑤《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⑥《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⑦《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⑧《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解石,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 ⑨《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⑩《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鸟喙,杏仁、牡蛎良。
” ②《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救治丸(《普济方》)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
上等份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 ②《全幼心鉴》:“治小儿胎热:黑豆6g,甘草3g,灯芯23cm,淡竹叶1片。水煎服。
”
单方应用 ①《肘后方》:“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 ②《补缺肘后方》:“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30g。以水500ml,煮200ml,去豆,纳酒400ml,更煮450ml,分3~4次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
” ③《补缺肘后方》:“治中巴豆毒:以大豆汁解之。” ④《子母秘录》:“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 ⑤《千金方》:“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 ⑥《纲目》:“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
。【医药家论述】:①李时珍《纲目》:“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所谓同气相求也。又按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耳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 ②倪朱谟《本草汇言》:“黑大豆,解百毒,下热气之药也。缪氏曰,善解五金,八石、百草诸毒及虫毒,宜水浸,生捣作膏,白汤调服一合。
又去风,利水,散热,故风痹瘫痪方中用之,黄疸水肿方中用之,烦渴热结方中用之。又煮熟食之则利肠,炒熟食之则闭气,水浸。
生捣食之解毒,敷之肉上散痈肿。但性利而质坚滑,多食令人腹胀而利下矣,故孙真人曰,少食醒脾,多食损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