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子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319页(1244字)
【概况】:
异名 小毛蓼(《种子植物名称》),小蓼子草、红蓼子(《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蓼子草的全草和根。
原植物 蓼子草Polygonum barbatum L.var.gracile(Dans.)Stew.
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65cm,茎平滑无毛。
叶互生,披针形,长8~12cm,先端渐尖,全缘,基部楔形,近于无柄,上面绿色,疏生细毛,下面浅绿,中脉及侧脉上密生细刺尖毛;托叶鞘筒状,膜质,并有脉纹数条,先端延长成缘毛,与托叶鞘相等或稍长。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长6.5~14cm;苞片膜质,边缘有缘毛,每个苞片内有小花1~2朵;花梗通常不伸出苞外;花小,粉红色或近白色,花被5裂,裂片卵圆形;雄蕊8,花丝线形,花药椭圆形;子房上位,椭圆形,花柱3,柱头头状,瘦果呈三角形,长约2mm,黑褐色而有光泽,包含在缩存的花被内。花期9月,果期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5318条图)
生境与分布 常生长在沟边,路旁潮湿地。分布于安徽、江苏、四川等地。
附 除本种作为蓼子草外,酸模叶蓼P.Lapathifolium.和蚕茧草Polygonum japonicum Meissn等在四川地区,Polygonum criopolitanum Hance在浙江天目山地区和湖南也作为蓼子草用。
。【生药】:采集 开花期间采收全草及根,除去泥杂,晒干或鲜用。
【药性】:
性味 《四川中药志》:“淡、微辣,温。”
功效 散寒活血。
主治 ①《四川中药志》:“麻疹,羊毛疔,跌损后受寒,阴寒及陈寒。” ②《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痈疮肿毒,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水煎或酒煎,6~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福建药物志》:“治扁桃腺炎、咽喉炎:蓼子草30~60g,水煎服。” ②《福建药物志》:“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蓼子草60g,水煎服。” ③《福建药物志》:“治外伤出血:蓼子草干粉外敷。” ④《重庆草药》:“治麻疹不现:蓼子草捣烂或搓烂外滚,或煎水洗。” ⑤《重庆草药》:“治大热大烧不退:蓼子草外滚胸前或背心,并浸汁内服。” ⑥《重庆草药》:“治疟疾日久不愈:红蓼子草60g,煨酒服。” ⑦《重庆草药》:“治羊毛疔:红蓼根120g,捣碎煨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