鲚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391页(1567字)
【概况】:
异名 鮤、鱴刀(《尔雅》),鮆鱼(《山海经》),刀鱼(《说文》),望鱼(《魏武食制》),鰽鱼(《异物志》),江鲚(《本经逢原》),麻鲚(《本草求原》),子鱼(《随息居饮食谱》),凤尾鱼(《脊椎动物分类学》),毛花鱼(《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基源 为鳀科鲚属动物刀鲚、凤鲚的鲜肉。
原动物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和凤鲚Coilia mystus(Linnaeus)
形态 刀鲚体侧扁,前部高、向后渐低,腹缘具齿状棱鳞。
头短小,侧扁而尖,吻钝圆,突出。眼较小。
鼻孔每侧2个。口大,下位,口裂斜行。
上颌骨向后伸达胸鳍基底,其下缘具小锯齿。牙细小。
鳃孔宽大,左右鳃膜相连,不连于颊部。鳃盖条10,鳃耗细长,17~18+24~25。
肛门靠近臀前方。体被圆鳞。
纵列鳞74~80,横裂鳞10~12,腹缘棱鳞18~22+27~34。无侧线。脊鳞1、13,基底前方具一小棘。臀鳍97~110,基底延长,与尾鳍相连。胸鳍上部具游离鳍条6,延长成丝状,伸越臀鳍基底前1/4~1/2处。腹鳍小。
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体银白色。(图见《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185页.图198)
生境与分布 平时栖息在浅河口一带,春夏季进入淡水行生殖洄游。
以浮游动物和小鱼为食。
分布于中国渤海、黄海、东海、长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属的湖泊中。
凤鲚体形似刀鲚,主要区别是体侧纵列鳞58~67,臀鳍条73~86。
(图见《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图24)。栖浅河口一带,以浮游动物和小鱼为食。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生药】:采集 捕捉后去鳞和内脏后入药。
【化学】:
刀鲚(Coilia ectenes Jordan et Seale)可食部分100g含水分81.7g,蛋白质10.9g,脂肪2.2g,糖类4.2g,灰分1.0g,Ca 126mg,P 226mg,Fe 1.4mg。蛋白质中精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含量高。
参考文献 中国药用动物志协作组.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85
【药性】:
性味 甘,温。
①《纲目》:“甘,温。” ②《日用本草》:“味甘、辛。” ③《本经逢原》:“甘,平。小毒。”
主治 ①《纲目》:“鲜,贴痔瘘。” ②《本草求原》:“贴败疽痔漏。”
使用注意 ①《食物本草》:“发疥,不可多食。” ②《日用本草》:“食之无益,助火动痰。”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湿病疮疥勿食。” ④《本经逢原》:“性专降泄,败疽痔漏人忌食。”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慢性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鲚鱼肉30g,扁豆9g,陈皮6g,谷芽12g,煎服。”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海洋生物》:“治疮疖痈疽:鲚鱼肉与冰片捣烂,外敷。”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鲜,贴痔瘘,发疥不可多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