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三卷

橘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575页(9132字)

【概况】:

异名 早橘、黄岩蜜桔(《黄岩县志》),红橘、福橘(江苏、浙江、福州),朱橘、朱砂橘(浙江、江西、湖南),本地早(浙江黄岩),温州蜜橘(南京),蜜橘(江西南丰),茶枝柑(王浩真)。

基源 为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橘及其栽培品种茶枝柑、大红袍、温州蜜柑、福橘的干燥成熟果皮。

原植物 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C.nobilis Lour.;C.deliciosa Ten);茶枝柑 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Chachi”;大红袍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Dahongpao”;温州蜜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Unshiu”;福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Tangerina”

历史 《本经》列为上品,称“橘皮疗气大胜,以东橘为好,西江者不如,须陈久者为良。”《汤液本草》称:“橘皮以色红日久者为佳,故曰红皮、陈皮。”《纲目》又称:“橘皮性温,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这说明橘类果皮的性味不同,不能混用。

形态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枝柔弱,有刺或无刺。

叶互生,单身复叶,叶柄长0.5~1.5cm,叶翼不明显,顶端有关节;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微尖,基部楔形,全缘或为波状具不明显的钝锯齿,有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有柄;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长椭圆形,长1~1.5cm,向外反卷;雄蕊15~25,长短不一,花丝常3~5个连合,与柱头等长或略长;雌蕊1,子房圆形,柱头头状。

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横径4~7cm,红色、朱红色或橙黄色,果皮薄而松宽易剥,囊瓣7~12,容易分离;种子卵圆形,一端尖,白色,数粒至数十粒,或无。胚深绿色,子叶淡绿色。花期3~4月,果实成熟期10~12月。(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31页.图19)

生境与分布 栽培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产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南部)、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

采集 10月后果实成熟后,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药材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此外江西、湖南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 完整的果皮常剖成4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气香,味苦。

显微 粉末淡黄棕色。 ①中果皮薄壁组织无色。

细胞形状不一,壁大多不均匀增厚,厚约至7μm,角隅处较厚,细胞中常含黄色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橙皮甙结晶。 ②外果皮组织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17μm,近气孔处较延长,长至35μm,壁稍厚,胞腔内有含细小油滴及细颗粒状物。

气孔长圆形,副卫细胞7~9个。表皮层以下的几列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

③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果皮薄壁组织中。呈方菱形、多面形或类双锥形,一般长至37μm;另有少数平行双晶,由两个多面体构成,长约至43μm。

④导管主为孔纹及网纹导管,直径8~16μm。(图见徐国钧等《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51页.图219)

理化 取本品粉末约0.3g,加甲醇10ml,加热回流20分钟,过滤,制备成样品液。

以橙皮甙作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

展开剂为氯仿-甲醇-冰醋酸-丁酮13∶0.4∶0.1∶0.1),展层后,用1%三氯化铝甲醇液显色,置于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①《本经》:“味辛,温。” ②崔禹锡《食经》:“味辛、苦。” ③《新华本草纲要》:“味苦、辛,性温。”

归经 入脾、肺经。

①《本草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胃四经。” ③《本草求真》:“入肺、大肠。”

功效 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 胸腹胀满,嗳气呕吐,食欲不振,咳嗽多痰,亦解、蟹毒。 ①《本经》:“主胸中瘕热、逆气,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气。” ②《别录》:“下气,止呕咳,除膀胱留热、停水、五淋;利小便,主脾不能清谷,气冲胸中,吐逆霍乱,止泄,去寸白。” ③《药性论》:“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咳,破癥瘕痃癖。” ⑤《医学启源》:“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⑥《纲目》:“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痎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 ⑦《随息居饮食谱》:“解鱼、蟹毒。治噫噎,胀闷,疳疟,泻痢,便闭,脚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吐血证慎服。 ①《本草经疏》:“中气虚,气不归元者,忌与耗气药同用;胃虚有火呕吐,不宜与温热香燥药同用;阴虚咳嗽生痰,不宜与半夏、南星等同用;疟非寒甚者,亦勿使用。” ②《本草汇言》:“亡液之证,自汗之证,元虚之人,吐血之证不可用。” ③《本草从新》:“无滞勿用。” ④《得配本草》:“痘疹灌浆时禁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嗽,喘逆痰多等症。

②配诃子,治咽喉不爽,声音嘶哑等症。 ③配木香,治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吐泻等症。

④配青皮,治两胁胀痛,胸腹满闷等症。 ⑤配橘叶,治两胁胀痛。

⑥配枳实,治脘腹胀满,疼痛等症。 ⑦配沉香,治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疼痛等症。

⑧配苍术、厚朴,治气滞脾胃,脘腹胀满等症,属气滞偏寒者。 ⑨配党参、白术,治气逆喘咳无力,痰多而稀等症。

⑩配竹茹、瓜蒌,治肺热咳嗽,痰热偏重者。

⑾配竹茹、党参,治腹胀,呕吐呃逆较甚者。

⑿配生姜、枣肉,治反胃吐食。 ⒀配白术、木香,治胃腹胀满疼痛。

⒁配党参、白术、炙甘草,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属虚寒者。 ⒂配厚朴、木香、生姜,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等症。 ⒃配白术、白芍、防风,治腹泻后仍痛。 ⒄配芦根、竹茹、黄连,治痰热咳嗽,呃逆,呕吐。

⒅配党参、半夏、竹茹,治虚实夹杂之呃逆,呕哕。 ⒆配党参、白术、茯苓,治饮食减少,泄泻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橘姜丸(《圣济总录》)治食鱼中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为末)、生姜(去皮,切,烂捣,研)、豆豉(为末)各等份。上药,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茶清下。 ②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治饮食伤脾,停积痰饮,心胸痞闷,饮食不消:橘皮、半夏、枳实各30g,白术60g。上药为末,荷叶裹米煨饭,捣烂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60丸,橘皮煎汤下。

加减:食不消,加神曲、麦芽,气逆,加木香、白豆蔻;胃脘痛,加草豆蔻;气升,加沉香。 ③橘连丸(《小儿药证直诀》)治小儿疳瘦:陈橘皮30g,黄连45g(去烦,米泔浸1日)。

上药共为细末,研入麝香1.5g,用胆7个,分药入胆内。

浆水煮,候临熟以针微扎破,以熟为度,取出,以粟米粥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10~30丸,米饮下,量儿大小与之,不计时候。久服消食和气,长肌肉。 ④橘皮麻仁丸(《李氏医鉴》)治噎膈血少,大便闭结:橘皮、杏仁、麻仁各90g,郁李仁15g。以上橘皮为末,三仁俱捣,将枣煮取肉,同捣和丸。

每服40~50丸,枳实汤下。 ⑤橘饼扶脾丸(《丁甘仁家传珍方选》)治一切伤食:陈皮、焦白术、淮山药、芡实各30g,焦山渣15g。共研末,做成饼状。陈米汤送下。

⑥橘皮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脏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频数,肌肤瘦悴、面色萎黄,肢体怠惰,腰膝缓弱;及痃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瘘;妇人血海虚冷,赤白带下,久不孕者:当归(去芦,先焙)、萆薢、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干)、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阳起石(酒浸,焙干,研如粉)、石斛(去根)、膝(去芦,酒浸)、杜仲(去皮,姜汁炙)、吴茱萸(水淘去浮者,焙干)、鹿茸(茄子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干)、干姜(炮)、菟丝子(酒浸,焙,捣)、三棱(煨熟,乘热捣碎)各90g,甘草(炙)30g,陈橘皮(净洗,焙,为末)470g。上药为细末,用酒3000ml,于银石器内,将橘皮末煎熬如饧,将诸药末入内,一起搅和搜匀。仍入臼内,捣500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⑦宽中丸(《峰普济方》)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寒则气收聚,聚则壅遏不通,是以胀满,其脉弦迟:黄橘皮120g,白术60g。上为细末,酒糊和丸如桐子大,煎木香汤下30丸,食前。

⑧舒肝调气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两胁胀满,胸中烦闷,恶呕吐,气逆不顺,倒饱嘈杂,消化不良,大便燥结:陈皮、延胡索、郁金、菖蒲、牵牛子、五灵脂(醋炒)、莪术(醋炒)、牡丹皮、白芍药各500g,枳实(麸炒)1500g,胆草、青皮各1000g,郁李仁、沉香各250g,厚朴花27g,姜黄360g,香附(醋炒)、厚朴(姜制)各1500g,木香、豆蔻仁各750g,炒莱菔子12g。上为末,水泛小丸,桃胶6g,化水,滑石90g为衣,每服6g。 ⑨橘皮煮散(《博济方》)治脾气不足,寒滞内停,泄痢不止,腹中雷鸣,胀满刺痛:橘皮(去白)、白术各60g,诃子、干姜(炮)、官桂(去皮)、枳壳(去瓤,麸炒)、木香、人参、甘草(炙)各30g,草豆蔻7枚(去皮),厚朴45g(姜汁涂,炙黄)、槟榔5枚,半夏15g(汤洗20度用)。上药,杆罗为末。

每服6g,加生姜3片,枣子2枚,用水150ml,同煎至100ml。去渣温服。

⑩橘皮醒酒散(《中国药膳》)用于酒醉不解,呕吐吞酸等症:陈橘皮500g,橙皮(去白)500g,檀香200g,葛花250g,绿豆花250g,人参100g,白豆蔻仁100g,盐300g。将陈橘皮、橙皮、檀香、葛花、绿豆花、人参、白豆蔻仁、盐共研成末,拌匀,再装入瓷罐或玻璃瓶内待用。每日2次,早、晚各服1汤匙开水冲服。

⑾二陈汤(《增补万病回春》)治痰泻:陈皮、半夏(姜汁炒)、茯苓、白术、苍术(米泔制)、砂仁、炒山药、车前子、木通、厚朴(姜汁炒)、甘草各等份。

上为粗末,加生姜3片,乌梅1个,灯草1把,水煎服。若泻不止,加肉豆蔻、诃子、去厚朴;腹痛,加木香、茴香,去人参、山药;渴,加葛根,乌梅;小便赤短,加木通、车前子;呕吐恶心,加藿香、乌梅、半夏;夏月加炒黄连、扁豆;冬月加煨姜,去芍药。

⑿二陈汤(《局方》)治咳嗽痰多(湿痰,痰白粘稠、胸脘作闷者):陈皮、制半夏各6g,茯苓12g,甘草3g。水煎服。 ⒀橘皮汤(《金匮要略》)治干呕哕,手足厥冷者:橘皮6g,生姜12g。上药,以水700ml,煮取300ml,温服100ml。

下咽即愈。 ⒁橘皮汤(《仁斋直指》)治胸膈停痰,咳嗽痰甚呕吐:陈皮、茯苓各90g,半夏(制)150g,细辛、青皮、桔梗、枳壳、甘草(炒)各60g,人参、旋覆花(去叶)各30g。

上药锉散。每服9g,加生姜5厚片,水煎服。 ⒂陈皮汤(《证治准绳·类方》)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橘皮、竹茹各12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上药,以水1000ml,煮取300ml,温服100ml,日服3次。 ⒃橘皮竹茹汤(《重订严氏济生方》)治胃热多喝,呕哕不食:橘皮(去白)、赤茯苓(去皮)枇杷叶(拭去毛)、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汤洗7次)各30g,人参、甘草(炙)各15g。上药咀。每服12g,用水220ml,加生姜5片,煎至160ml,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⒄橘皮防己汤(《圣济总录》)治脚气肿满、上气: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防己、桑根白皮(锉)各60g,吴茱萸(汤洗,焙干,炒)、槟榔(锉)各30g,大腹并子(锉)7枚,生姜(锉,炒)90g,甘草(炙,锉)15g。

上药,粗捣筛。

每服6g,用水220ml,入葱白茎(切),同煎至160ml,去滓,空腹时温服。 ⒅橘皮干姜汤(《类证活人书》)治伤寒哕逆不止: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60g,人参30g,甘草(炙)60g。上药锉如麻豆大。

每服12g,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温服,日服3次。 ⒆新法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不和,中脘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水,噫气吞酸;或饮酒过量,哕逆恶心,头痛烦渴,倦怠嗜卧,不思饮食;陈皮(去白)、神曲(炒)各120g,草果(煨,去皮)、半夏曲(炒)各69g,干姜(炮)120g,丁香、木香、白茯苓各22.5g,甘草13.5g。

上为细末。

每服3g,盐汤点服,不拘时候。 (20新制橘皮竹茹汤(《温病条辨》)治阳明湿温,气壅发哕者:橘皮、竹茹各9g,柿蒂7枚,姜汁3茶匙(冲)。用水1000ml,煮取400ml,分2次温服,若未见效,再作服。

加减: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21)橘皮枳实生姜汤(《金匮要略》)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橘皮12g,枳实2.5g,生姜6g。

上药,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2次温服。

(22)橘参饮(《古今医鉴》)治伤暑痰逆恶寒;吐利后,胃虚,呃逆:陈橘皮(去白)60g,人参7.5g,甘草15g。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5g,用青竹茹1团,生姜4片,大枣1枚,水220ml,煎至160ml,去滓热服。

(23)《纲目》:“治产后吹奶:陈皮30g,甘草3g。水煎服,即散。

” (24)橘皮粥(《太平圣惠方》)治脚气,心胸壅闷,气促不食:陈橘皮30g(汤浸去白瓤,焙),紫苏茎叶30g,大腹子3枚,桑根白皮45g,生姜1.5g,粳米200g。

上药,细锉,以水450ml,煮取225ml,去滓,下米煮粥,空心食之。

(25)陈橘皮粥(《圣济总录》)治妊娠冷热,气痛连腹不可忍: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0g,苎麻根(刮去土晒干)30g,高良姜(末)9g,白粳米50g。将上药捣罗为散,每次10g,先以水750ml煎至450ml,去滓,再入粳米50g,盐3g,煮粥食。

空心1服,至晚更1服。 (26)《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乳腺炎:陈皮30g,连翘、柴胡各9g,金银花4.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2剂。

” (27)《家庭食疗小全书》:“治咳嗽痰多:陈皮9g,核桃2个,生姜3片,水煎服。或橘皮、生姜、苏叶各6g。

水煎后加红糖服。” (28)《家庭食疗小全书》:“治感冒:鲜橘皮30g,姜3片。加水1碗,煎至半碗,加白糖适量,趁热饮之。

” (29)《食物药用指南》:“治胃寒呕吐:橘皮200g,生姜50g,川椒10g。水煎服。” (30)温胆抗栓汤(湖北中医杂志 1994;(1))治脑血栓形成:陈皮、枳实、地龙、水蛭、半夏各10g,葛根、丹参、石菖蒲、茯苓各30g,竹茹、川芎各15g,甘草6g,生姜5g。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不能内服患者用鼻饲给药。10剂为1疗程,一般需4~10个疗程。 (31)培土方(云南中医杂志 1994;(1))治慢性结肠炎:陈皮10g,白术、杭芍、茯苓各15g,防风、吴萸、炮姜各10g,荷蒂3个,甘草3g。大便带粘液者去炮姜加粉葛、木香;兼腹痛者重用杭芍加元胡、川楝子;兼脓血便者加川连、地榆炭、槐角炭、仙鹤草;久泄滑脱加赤石脂、五倍子;小便短黄加车前子、猪苓。

单方应用 ①《普济方》:“治大便秘结:陈皮(不去白,酒浸)煮至软,焙干为末,复以温酒调服6g。” ②《食医心镜》:“治卒食噎:橘皮30g(汤浸去瓤)。焙为末,以水300ml,煎取150ml,热服。” ③《圣惠方》:“治鱼骨鲠在喉中:常含橘皮即下。” ④《家庭食疗小全书》:“用于口臭:橘皮30g,水煎,代茶饮。” ⑤《食物药用指南》:“治慢性胃炎:干橘皮30g。炒后研末,每服6g,加白糖适量,饭前开水冲服,每日3次。

食疗 ①橘皮饮(《中国药膳》)用于湿痰内蓄所引起的咳嗽等症:橘皮、杏仁、老丝瓜各10g,白糖少许。将橘皮、老丝瓜(洗净),杏仁(去皮尖)均放入锅内,加水,用武火烧沸后转文火煮20分钟,去渣留汁,再加白糖拌匀即成。

代茶饮。

②陈皮瘦肉粥(《中国药膳学》)治胃胀痛,嗳气,泛酸:陈皮9g,墨鱼骨12g,瘦肉50g,米适量。先将陈皮、墨鱼骨与米煮粥,熟后去陈皮、墨鱼骨,加入瘦肉片再煮,用盐少许调味食用。(气虚及阴虚燥咳患者不宜用) ③陈皮酒(《中国药膳学》)治消化不良,食少:陈皮50g,白酒500g,泡7日后服,每次1小杯,日服2~3次。

④橘皮粥(《中华食物疗法大全》)用于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对气滞而偏痛者更宜;痰湿壅滞之胸膈满闷、气逆喘咳、痰多而稀等症及痰湿阻滞,胃气不降之呃逆呕吐等症:橘皮末5g(橘皮晒干,碾细末),粳米50g。将粳米入砂锅内,加水400ml,煮粥将熟时,加入橘皮末,稍煮片刻,待粥稠即可。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5日为1疗程。

或陈皮10g,煎取药汁后调入稀粥内亦可。 ⑤橘枣饮(《中华食物疗法大全》)治食欲不振(饭前代茶频饮);消化不良(饭后代茶频饮):鲜橘皮10g(或陈皮3g),大红枣10枚。

将红枣炒焦,与橘皮同入保温杯内,以沸水冲泡浸10分钟。代茶饮。

⑥陈皮牛肉(《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症见胁肋窜痛、脘腹胀满、腰痠软、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者:牛肉1000g,陈皮30g,白萝卜500g,味精、盐少许。将牛肉切块,凉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控干水份。陈皮、萝卜均洗净切块。锅内加水烧开,放入牛肉,去泡沫,直到牛肉熟透时加入陈皮、萝卜,改小火,保持微开,待萝卜煮烂后下盐、味精后即可出锅,去陈皮,吃肉喝汤。

⑦陈皮鸽(《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补中气,舒肝和胃,行气止呕:鲜橘皮10g,活母鸽1只,鸽蛋2个,调料葱、姜、盐、料酒各少许。活鸽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放入盆内,加橘皮、调料后,用武火蒸40分钟,开锅后将鸽蛋打入盆内两端,盖锅后再蒸10分钟即可食用。

⑧橘皮柿蒂汤(《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之呃逆连声、胸脘胀闷之症:橘皮15g,柿蒂10g,姜汁适量。

水煎,取汁,顿服。

⑨橘茹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肝气不舒,横逆犯胃之呕吐、暖气频繁、心烦易怒者:橘皮、竹茹、柿饼各30g,生姜3g,白糖适量。上诸品,加水煎熬2次,取汁250g,加入白糖即可饮用。 ⑩茵陈橘皮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湿浊化热上逆之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者:茵陈、橘皮各10g。将菌陈和橘皮(洗净),加水1碗,煎15分钟,去渣取汁饮用。 ⑾橘皮茶饮(《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精神抑郁,痰滞胸闷,咽中如物梗塞者:干橘皮6g,茶叶少许。上2味,水煎或沸水冲泡,代茶饮。 ⑿陈皮茯苓粥(《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脾胃气滞,中焦湿阻所致的胸膈满闷,腹部胀满、消化不良、心悸恶心等症:陈皮20g(或鲜品30g),茯苓30g,粳米100g。陈皮、茯苓煎取药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煮粥。

或陈皮晒干和茯苓共研细末,每次3~5g,调入煮沸的米粥中同煮之。每日1~2次,连服10~15日。 ⒀陈皮白术粥(《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用于脾胃虚弱,痰湿阻滞之症:陈皮10g,白术12g,粳米100g。陈皮、白术置于锅中,加水煮沸后,改文火继煮20分钟,去药渣,取药汁加入粳米共煮粥,熟后即可。

每日1次,连服10~15日。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橘皮,苦能泻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籥,故橘皮为二经气分之药,但随所配而补泻升降也。”“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痰痞,氦疟,大肠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橘皮,主胸中瘕热逆气,气冲胸中呕咳者,以肺主气,气常则顺,气变则逆,逆则热聚于胸中而成瘕,瘕者假也,如痞满郁闷之类也。辛能散,苦能泄,温能通行,则逆气下,呕咳止,胸中瘕热消矣。脾为运动磨物之脏,气滞则不能消化水谷,为吐逆、霍乱、泄泻等证,苦温能燥脾家之湿,使滞气运行,诸证自瘳矣。”“肺为水之上源,源竭则下流不利,热结膀胱,肺得所养而津液贯输,气化运动,故膀胱留热、停水,五淋皆通也。去臭及寸白者,辛能散邪,苦能杀虫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橘皮总属理气之珍,若霍乱呕吐,气之逆也;泄泻下利,气之寒也;关格中满,气之闭也;食积痰涎,气之滞也;风寒暑湿,气之博也;七情之郁,气之结也;橘皮统能治之。其去白开痰,留白和脾。盖味辛善散,故能开气;味苦善泄,故能行痰;其气温平,善于通达,故能止呕、止咳,健胃和脾者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