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三卷》第1636页(2071字)
【概况】:
异名 蜗篱(《别录》),师螺(《本草拾遗》),蜗蠃(《纲目》)
基源 田螺科环棱螺属方形环棱螺或其它同属动物去壳的全体。
原动物 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Benson)又名方田螺(《中药大辞典》)。
历史 本品首载于《纲目》。
李时珍曰:“(螺蛳)处处湖溪有之,江夏、汉沔尤多,大如指头,而壳厚于田螺,惟食泥水,春月,人采置锅中蒸之,其肉自出,酒烹糟煮食之。”综上所述,古今用药相符。
形态 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cm,螺层7层。
壳表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其上有同心环状的生长纹。(图见《中药大辞典》.2678页.5622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河沟、湖泊及水田内。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四季采收,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入药。
加工炮制 煅螺蛳壳:取净螺蛳壳,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成粉末用。
【药性】:
性味 甘,寒。
①《别录》:“味甘。” ②《本草拾遗》:“寒。” ③《本草汇言》:“味甘、微苦,气寒,有毒”毒。
归经 《玉楸药解》:“入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清热,利水,明目。
主治 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疮,肿毒。 ①《本草拾遗》:“汁主明目,下水。” ②《日用本草》:“解热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疮肿。” ③《饮膳正要》:“治肝气热,止渴。” ④《纲目》:“治反胃,痢疾,脱肛,痔漏。” ⑤《玉楸药解》:“治水胀满,疗脚气,黄疸,淋沥,消渴,疥疾,瘰疬,眼病,脱肛,痔瘘,痢疾,一切疔肿。” ⑥《中国药用植物志》:“治热痰咳嗽,淋巴结结核,胃痛吞酸,溃疡,脱肛,烫伤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煎汤或捣汁饮。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①《本草汇言》:“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并有冷瘕宿疝,或有久溃痈疮未敛,不宜食之。”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令人腹痛不消。”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中医药物敷脐疗法》:“治腹胀饱满,小便不通:甘遂、雄黄各3g,麝香0.5g,大螺1个(去壳)。同捣为末,填入脐孔中,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待小便通畅,大便亦下,脐孔痒时,方去掉敷药。” ②黑龙江中医药 1991;(1):“治小儿高热,烦渴有汗,尿黄、苔黄、脉洪数:螺蛳肉5个,燕子窝泥15g,吊扬尘30g,青黛0.3g。共研调匀,用鸡蛋清调敷脐内,每日敷1~2次。” ③江苏中医 1969∶(4):“治淋巴结结核:螺蛳肉60g,樟脑、轻粉、巴豆仁各9g,血竭6g,蓖麻仁50g,砒霜1g。各药研末,调成糊状。用时将药2~3g放膏药中心,贴在患处,天暖3天换1次,天冷5天换1次,一般2个月可以痊愈。”
单方应用 ①《永类钤方》:“治黄疸,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食,饮汁。” ②《小山怪证方》:“治黄疸吐血:病后身面俱黄,诸药不效:螺10个,水漂去泥,捣烂,露1夜,五更取清汁服2~3次。” ③《扶寿精方》:“治五淋白浊:螺蛳200g,连壳炒热,入白酒600ml煮至200ml,桃肉食,以酒下,服数次。” ④《济急仙方》:“治痘疹目翳:水煮螺蛳,常食之。” ⑤《叶氏摘元方》:“治白游风肿:螺蛳肉入盐少许,捣泥贴之。” ⑥《肘后方》:“治卒得咳嗽:屋上陈久白螺蛳壳火煅,捣末,酒服2g。” ⑦《叶氏摘元方》:“治小儿哮疾:墙土上年久螺蛳壳火煅为末,日以水调,日落时吞服。
” ⑧《医方摘要》:“治痘疮不收:墙上白螺蛳壳洗净,煅研,掺之。” ⑨《奇效方》:“治阴头生疮:溪港中年久螺蛳壳烧灰敷之。” ⑩虞抟《医学正传》:“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洗净烧存性研末,酒服2g。” ⑾谈野翁《试验方》:“治瘰疬已破:土墙上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
。【医药家论述】:
倪朱谟《本草汇言》:“螺蛳,解酒热,消黄疸,消火眼,利大小肠药也。顾汝淋曰: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因风因燥因火者,服用见效甚速,唯堪煮熟,挑出壳,以油酱椒韭调和食之,不杂药料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