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45页(1309字)
【概况】:
异名 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读》)。
基源 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菌核的外皮红色部分。
原植物 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
余项参见“茯苓”条。。
【生药】:
采集 同茯苓。
药材产地同茯苓。
鉴别 本品为大小不一的方块或碎块,淡红色或淡棕色。
质松,略具弹性。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化学】:
茯苓外层含Poricoic acid A,B[1]、β-茯苓聚糖、松苓新酸、O-乙酰茯苓酸(O-Acetylpachymic acid)、β-香树脂醇乙酸酯[2]。其它成分参见“茯苓”条。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91;30(8)∶2796 [2] 现代应用药学 1993;10(2)∶8
【药性】:
性味 甘、淡,平。
①《本草择要纲目》:“甘,平。” ②《得配本草》:“甘、淡,平。” ③《本草再新》:“辛,温。”
归经 入心、脾、膀胱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手太阴、少阴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③《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肠、膀胱。”
功效 行水,利湿热。
主治 小便不利,淋浊,泻痢。 ①《药性论》:“破结气。” ②《纲目》:“泻心小肠膀胱湿热,利窍行水。” ③《本草再新》:“益心气,健中和脾,润肺,燥湿。治泻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虚寒精滑或气虚下陷者忌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茯苓汤(《鸡峰普济方》)治小便白浊不利,时作痛:赤茯苓、沉香各30g。
上为细末,每服6g,白汤点,食后临卧服之。 ②张真君茯苓丸(《三因方》)治心肾气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或不禁,及遗泄白浊:赤茯苓、白茯苓各等份。上为末,以新汲水挼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地黄汁。
同好酒熬成膏,搜和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即下。 ③茯苓汤(《圣济总录》)治胸胁逆满胀渴:赤茯苓(去黑皮)30g,人参15g。上2味粗捣筛,煎取300ml,去滓,分温3服。。【医药家论述】:
①陶弘景:“茯苓赤色者利。” ②李中梓《本草通玄》:“赤茯苓但能泻热行水,并不及白茯苓之多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