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85页(1301字)
【概况】:
基源 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的种子加工制成品。
原植物 大豆Glycine max(L.)Merr.
历史 本品始载于《图经本草》。《纲目》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随息居饮食谱》载:“豆腐,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日腐脑;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有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当今制豆腐多用大豆表皮为黄色者。
余项参见“大豆”条。。
【生药】:
加工炮制 一般用黄大豆,水浸约1天(夏季可较短),待豆浸胖后,带水磨碎,滤去渣滓,入锅煮沸,即成豆腐浆,再点以盐卤或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
【药性】:
性味 甘,凉。
①《图经本草》:“寒。” ②宁原《食鉴本草》:“甘,平。”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归经 《本草求真》:“入脾、胃、大肠。”
功效 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
主治 赤眼,消渴,休息痢;解硫黄、烧酒毒。 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 ②《纲目》:“清热散血。” 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 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眼肿痛。” ⑤《本草求原》:“解硫黄毒。” ⑥《随息居饮食谱》:“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
用法用量 内服:煎炖食之。
外用:敷贴。。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食物药用指南》:“治痢疾,肠炎:醋煎豆腐食用。每日2~3次,每次100~150g。”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治饮烧酒过多,遍身红紫欲死,心头尚温:热豆腐切片,满身贴之,冷即换,苏醒乃止。” ③《食物药用指南》:“治产妇乳少:豆腐500g,炒王不留行30g。共清炖,喝汤食豆腐。
” ④《食物药用指南》:“治慢性气管炎:鲜豆腐100g,生萝卜洗净。捣烂绞汁15ml,饴糖或蜂蜜30g。
共拌食。每日1次。
连续食用。
” ⑤《拔萃方》:“治杖疮青肿:豆腐切片贴之。”。【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有人好食豆腐中毒,医不能治,作腐家言莱菔入汤中则腐不成,遂以莱菔汤下药而愈。”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豆腐,经豆磨烂,加以石膏或卤汁而成,其性非温。故书皆载味甘而咸,气寒无毒,且谓寒能动气。至云能和脾胃,正是火去热除以后安和之语,并非里虚无热无火温补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