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牡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92页(8823字)

【概况】:

异名 蛎蛤(《本经》),古贲(杨孚《异物志》),左顾牡蛎(《补缺肘后方》),牡蛤(《别录》),蛎房,蚝莆(《本草图经》),蚝壳(《浙江中药手册》),海蛎子壳、海蛎子皮(《山东中药》),左壳(《中药志》)。

基源 为牡蛎科牡蛎属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

原动物 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anwhanensis Cross

形态 近江牡蛎 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

左壳附着,较大而厚。右壳略扁平,较左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小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

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脏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

长牡蛎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壳高大3倍,左壳附着。

右壳较平如盖,鳞片环生,呈波纹状,排列稀疏,层次甚少。壳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

壳内面瓷白色。闭壳肌痕蹄形,棕黄色,位于壳的后部背侧。

左壳凹下,鳞片较右壳粗大。

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面。

大连湾牡蛎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似三角形。左壳附着。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江河流入海处。附着生活,多见于海边岩石上,也有群集于海底的。

以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广泛分布于中国沿海各地,主产江苏、福建、广东,浙江、河北、辽宁及山东等沿海一带。

【生药】:

养殖 近江牡蛎是优良的贝类养殖种,在中国广东珠江口一带养殖的最多。

养殖方法是在牡蛎的繁殖季节,幼虫变态附着之前将石块或其它附着基投入海底,并在退潮时整理成行,这样牡蛎的幼虫即可在附着基上附着生长。幼虫附着以后,还要经常管理,如上提石块等,以防沉没在泥中将牡蛎憋死。一般3年养成。有的还根据采苗,养成等不同特点,在采苗以后将附着有牡蛎苗的石块移到适于牡蛎生长的海区养成。在收获前,再将长成的牡蛎移到肥水区养一阶段,叫做育肥。

采集 全年采收,拾取后,除去肉供食用,将贝壳洗净,晒干。

鉴别

性状 长牡蛎 呈长片状,背腹缘几乎平行,长10~50cm,宽4~15cm。右壳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

左壳凹下很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项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

无臭,味微咸。

近江牡蛎 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

右壳较小,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时淡紫色。左壳较右壳坚硬,厚大。

大连湾牡蛎 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均以质坚,内面光洁色白者为佳。

理化 取粉末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大连湾牡蛎显浅灰色荧光,近江牡蛎显紫灰色荧光。

加工炮制 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

煅牡蛎将炉上置一铁篦子,再将牡蛎密排其上,上覆铁锅,留小缝,煅约2小时,至灰白色,取下放凉,碾碎即成。。【化学】:

贝壳含碳酸钙80~95%,并含有磷酸钙,硫酸钙,氧化铁及A1,Mg,Si等。

大连湾牡蛎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72%,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24

【药性】:

性味 咸、涩,微寒。

①《本经》:“咸,平。” ②《别录》:“微寒。” ③《本草正》:“微咸、微涩,平。”

归经 入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功效 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

主治 惊痫,眩晕,自汗,盗汗,胃酸过多,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疠,瘿瘤。

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 ②《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③《药性论》:“主治女子崩中,止盗汗,除风热,止痛。治温疟。又和杜仲服止盗汗。病人虚而多热,加用地黄,小草。

” ④《本草拾遗》:“捣为粉,粉身,主大人小儿盗汗;和麻黄根、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⑤《海药本草》:“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止盗汗,去烦热,治伤寒热痰,能补养安神,治孩子惊痫。” ⑥《珍珠囊》:“软痞积。又治带下,温疟,疮肿,为软坚收涩之剂。” ⑦《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止呃逆。” ⑨《现代实用中药》:“为制酸剂,有和胃镇痛作用,治胃酸过多,身体虚弱,盗汗及心悸动惕,肉瞤等。对于怀孕妇及小儿钙质缺乏与肺结核等有效。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先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集注》:“贝母为之使;得甘草、膝、远志、蛇床良。恶麻黄、茱萸、辛夷。

” ②《本草经疏》:“凡病虚而多热者宜用,虚而有寒者忌之,肾虚无火,精寒自出者非宜。”。【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苍术,治小儿钙质缺乏的佝偻病。

②配山茱萸,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女子带下等症。 ③配生葛根,治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烦闷失眠,舌质暗而少津。

④配鳖甲,治阴虚阳亢之头目眩晕,烦躁不安,心悸失眠;热病伤阴,肝风动之四肢抽搐;妇女崩中漏下。 ⑤配龟板,治阴虚阳亢之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及血热之崩漏,骨蒸劳热。

⑥配茜草,治崩漏,赤白带下。 ⑦煅牡蛎(研末),配煅蛋壳(或煅石决明,研末),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

⑧配浙贝、玄参,治瘰疬,瘿瘤。 ⑨配龟板、鳖甲,治热病伤阴,肝风内动,四肢抽搐等症。

⑩配阿胶、续断、当归、治营血不足,冲任不固,崩漏带下等症。

⑾配柴胡、青皮、夏枯草,治慢性肝炎,肝大作痛者。 ⑿配麻黄根、浮小麦、黄芪,治肺结核盗汗,体弱自汗。 ⒀配沙苑蒺藜、莲须、芡实,治遗精,滑精。

⒁配丹参、泽兰、鳖甲,治肝脾肿大。 ⒂配煅骨、乌贼骨、山药,治崩漏带下。

⒃配生龟板、生赭石、怀牛膝、生白芍,治阴虚肝旺,头昏头痛,耳鸣眼花。 ⒄配龙骨、石决明、牛膝、钩藤,治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致的心烦,易怒,头晕,目赤,头部似有热气上冲,失眠,心悸,多见于高血压病者。

⒅配龙骨、芡实、莲须、金樱子,治遗精,崩漏,白带等症。 ⒆配元参、生地、花粉、白芍、石斛,治阴虚所致的夜间口渴,虚热烦躁等症。

⒇配玄参、海藻、夏枯草,治瘰疬,瘿瘤。 (21)配龙骨、酸枣仁、远志,治阴虚肝旺烦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耳鸣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牡蛎丸(《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血海虚损,月水不断:牡蛎粉30g,阿胶22.5g(捣碎,炒令黄燥),当归(锉,微炒)、川芎、续断、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黄)、干姜(炮裂,锉)各22.5g,代赭、赤石脂各30g,甘草7.5g(炙微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以温酒送下30丸。 ②牡蛎丸(《圣济总录》)治小便不禁:牡蛎90g(白者,盛瓷盒子内,再用盐末30g盖头铺底,以炭火烧半日,取出,研如粉),赤石脂90g(捣碎,醋拌匀湿,于生铁铫子内慢火炒令干,研如粉)。

上2味,再同研匀,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③牡蛎丸(《仁斋直指方》)治精气不禁.白浊梦遗:牡蛎粉30g,圆白半夏30g(汤洗10次,每个作2片,以木苓去皮60g为粗末,同半夏慢火炒黄,放地出火毒一宿),半夏末,用木猪苓末煅过,与牡蛎粉同研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留木猪苓养药,瓷器密收。每服30丸,用茯苓煎汤送下。

④栝楼牡蛎散(《金匮要略》)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楼根、牡蛎(熬),等份。为细末,饮6g,日3服。 ⑤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体虚自汗夜卧尤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牡蛎、黄芪、麻黄根各30g。上为粗末,每用9g,浮小麦15g同煎,去渣,每日2次温服。

⑥牡蛎散(《千金方》)治卧即盗汗,风虚头痛:牡蛎、白术、防风各90g。治下筛,酒服6g,日2次。 ⑦牡蛎汤(《外台秘要》)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牡蛎、麻黄、甘草各6g,蜀漆(亦可用常山代之)10g。水煎,疟疾未发前,顿服或分2次服。

⑧疔毒复生汤(《外科正宗》)治疔毒走黄,头面发肿,毒气内攻,烦闷欲死:牡蛎、山栀、银花、木通、连翘、牛蒡子、乳香、没药、角刺、花粉、大黄、地骨皮各2.4g.水酒煎,便秘者加朴硝。 ⑨牡蛎大黄汤(《活幼心书》)治小儿湿热下注,阴茎肤囊浮肿作痛:牡蛎(用熟黄泥包裹夹,火煅透,出地上冷却),大黄(纸裹,水浸透,炮,冷却)各60g。上药锉研为末。每服3g,用无灰温酒空腹时调服,不能饮酒者;用温汤调,入酒少许同服。 ⑩牡蛎黄芪桂枝汤(《医学启蒙》)治自汗,盗汗:牡蛎3g,黄芪6g,桂枝、白术、甘草各1.5g,麻黄根、浮麦各3g。水煎服。

⑾牡蛎泽泻散(《伤寒论》)治大病愈后,水气停聚,腰以下浮肿,小便不利,脉沉实有力者: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上7味,分别捣碎,下筛为散,更于臼中研之。

白饮和服1g,日服3次。

小便利,止后服。(肾虚者忌服) ⑿牡蛎散(《太平圣惠方》)治虚劳盗汗:牡蛎粉30g,麻黄根、杜仲(去粗皮,微炙,锉)、白茯苓、败蒲扇灰各30g,黄芪60g(锉)。上药捣筛为散。

每服12g,以水300ml,煎至180ml,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⒀牡蛎散(《普济方》)治阴囊两旁生疮,阴湿水出,奇痒难忍;或两腋,手足心湿汗:牡蛎粉60g,黄丹(炒)60g,枯白矾120g。

上为细末。遇夜睡时,手捏药于痒处痛擦之,不一时又擦之。3~4次后顿减。次夜再擦,虽大减又擦。

后日自然平复。如腋汗者顿擦即可,脚汗先擦大减,又擦后装药于靴,或鞋底上,脚板上涂药,或缠脚裹之亦可。

⒁牡蛎散(《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治产后月余,恶露不绝,气血两亏者:牡蛎、川芎、茯苓、龙骨、续断、甘草、当归、艾叶、人参、地榆、五味子、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⒂傅滋《医学集成》:“治小便淋閟,服血药不效者:牡蛎、黄柏(炒),等份。为末,每服3g,小茴香汤下取效。” ⒃《乾坤生意》:“治小便数多:牡蛎150g(烧灰),童便600ml。煎至400ml,分3服。” ⒄《备急千金要方》:“治遗尿小便涩:牡蛎、鹿茸各6g,阿胶3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⒅《千金方》:“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牡蛎、鳖甲各90g。上2味,治筛下,酒服6g,日3次。” ⒆《补缺肘后方》:“治大病瘥后,小劳便鼻衄:左牡蛎10份,石膏5份。捣末,酒服6g,日服3~4次。亦可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之。

” ⒇《经验方》:“治一切瘰疬:牡蛎(煅)120g,玄参90g。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30丸,酒下。

又:《脉因证治》牡蛎粉15g,和鸡胆汁为膏贴之。” (21)《山东中草药手册》:“治胃酸过多:牡蛎、海螵蛸各15g,浙贝母12g。共研细末,每服9g,日服3次。” (22)《山东中草药手册》:“治眩晕:牡蛎、龙骨各18g,枸杞子、何首乌各12g,菊花9g,水煎服。” (23)《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颈淋巴结结核:生牡蛎、浙贝母、玄参各60g,共研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服1丸,每日2次。

” (24)秘精汤(新中医 1977;(6))治梦遗、滑精,早泄:生牡蛎30g,生龙骨30g,生芡实30g,生莲子30g,知母18g,麦冬18g,五味子9g。水煎2次,每次约50分钟,将2次药汁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 (25)遗溺汤(新中医 1983;(12))治小儿遗尿:菟丝子、鸡内金、牡蛎各6g,新鲜鸡肠(洗净)30g,五味子、熟附片各3g,黄芪10g,党参9g。每日1剂,分3次服(饭前)。睡前勿吃流汁食物,并排空小便。 (26)消瘰丸加味(福建中医 1983;(2))治甲状腺机能亢进:牡蛎30g,黑玄参12g,大贝母10g,代赭石、夏枯草各18g,毛柴胡、生甘草各3g。水煎服。加减:加心肝血虚,加酸枣仁、合欢皮等;肝肾阴虚加细生地、女贞子等;气虚加党参或太子参;心火旺加川黄连,莲子心,青连翘等;气机不畅加金铃子,玫瑰花,绿萼梅;络脉瘀阻加丝瓜络,紫丹参,桃仁等。

(27)理血汤加味(中医杂志 1983;(8))治血精:生牡蛎、生龙骨、藕片、旱莲草各15g,海螵蛸、茜草、阿胶各10g,山药30g,白头翁、生白芍各12g。水煎服,每日1剂。 (28)加味安冲汤(北京中医杂志 1983;(3))治功能性子宫出血(妇女经水过多,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生牡蛎、生龙骨、黄芪、白术、白芍、生地、川续断、海螵蛸、茜草、陈棕炭、阿胶、三七、血余炭。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29)北京中医杂志 1983;(2):“治甲亢:生牡蛎、海藻、昆布、蒺藜、杭芍、生地、元参、枸杞、茺蔚子各等份,为末,蜜丸。每丸重10g每日2~3丸。

甲状腺肿大长期不消者,加土茯苓;心动过速久不愈者,加苦参。” (30)灵香牡蛎散(四川中医 1986;(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煅牡蛎60g,炒香、附60g,炒灵脂30g。

共为细末,早、晚各服5g。每帖间隔5天,2个月为1疗程。 (31)海蛸牡蛎散(四川中医 1987;(1))治溃疡病:海螵蛸、煅牡蛎各30g,茯苓15g,黄柏、白术、玄胡、川楝子各10g,黄连、木香、甘草各6g。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32)月华消瘰汤(新中医 1987;(2))治肺结核:牡蛎30g,夏枯草、浙贝母、玄参、白及、天冬、北沙参各15g,百部10g,甘草6g。加减:吐血加生地、阿胶(烊)、淮山药各15g,田三七6g;潮热盗汗,加青蒿、地骨皮各15g;血瘀,加当归、丹参各20g,赤芍15g;阴虚加百部30g,麦冬、淮山药各15g;纳呆,加鸡内金10g。水煎服。

(33)旱莲牡蛎汤(河北中医 1987;(4))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旱莲草30g,牡蛎20g,阿胶15g,大黄炭15g,卷柏炭12g,川芎6g,甘草6g。

水煎服。 (34)牡蛎清热除湿汤(湖北中医杂志 1988;(2))治热痹:牡蛎40g,赤芍、生地各30g,地龙、山药、木通各15g,黄柏,苍术、乌梢蛇、甲珠、乳没、扁豆各10g,香附8g,灵仙6g。

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加减法:体虚加黄芪、当归;热重加蒲公英、生石膏;风重加防风、秦艽;湿重加防己、苡米;关节变形僵硬加全虫、蜈蚣;病位在上肢加川芎、桑枝,病位在下肢加牛膝、木瓜。

(35)石决牡蛎汤(新中医 1988;(10))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石决明(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白芍、牛膝、钩藤(后下)各15g,莲子心6g,莲须10g。 (36)新中医 1989;(1):“治震颤:龙骨、牡蛎各30g(先煎),地龙干、丹参、白芍、生地、首乌各15g,僵蚕10g,全蝎5g,蜈蚣2条。水煎服。” (37)加味牡蛎泽泻汤(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0;(1))治外感后失音:牡蛎30g,泽泻15g,海藻15g,青果、花粉各30g,玄参20g,桔梗15g,甘草5g。

水煎服,1日1剂,10日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加减法:发热者,加银花、黄芩;口干欲饮者,加知母、麦冬;咳嗽痰多者,加茯苓、贝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若中气虚弱者,合补中益气丸;肺肾阴虚者,合六味地黄丸。

(38)牡蛎百合清心汤(四川中医 1991;(7))治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频发室早:牡蛎、太子参、淮小麦、百合、蒲公英各30g,黄芩、藏青果、麦冬各10g,地丁草、丹参各20g,五味子、甘草各6g,大枣7枚。煎服,日1剂。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气阴不足甚者,加生地黄或西洋参;血瘀者,加赤芍、川芎;夹痰湿者,去麦冬、太子参,加陈皮、半夏、茯苓、或用苍术、厚朴。2周为1疗程,连续4个疗程。

(39)豁痰定狂汤(明通医药 1991;(6))治狂妄打骂,不避亲疏,精神分裂症之属实症者:生龙齿、生牡蛎、生石决明、珍珠母、礞石各30g,矾郁金、清半夏、广皮各10g,龙胆草、天竺黄、石菖蒲、旋覆花、黄芩、大黄各9g,代赭石10~30g,沉香5g。另用甘遂1.5g,朱砂1.5g,2味研细,随汤药一次服下。

上方水煎2次,兑匀约300ml,分2次服用,早上空腹时送甘遂,朱砂,以服后上吐痰,下便粘液为度。加减:如不吐泻,甘遂可酌加量。

如病情不剧者,亦可不用甘遂,仅服汤剂加朱砂,服后便泄即愈。如不泄,大黄加量。

(40)二石龙牡汤(陕西中医 1992;(1))治顽固性呃逆:磁石、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各30g,陈皮12g,木香6g,人参10g。水煎服。

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①《经验方》:“治盗汗及阴汗:牡蛎研细粉,有汗处扑之。” ②《肘后方》:“治金疮出血:牡蛎粉敷之。” ③《御药院方》:“治汗孔不闭,虚汗不止:牡蛎30g(钳锅内盛,用盐泥固济,木炭火烧昼夜),淀粉15g(研)。上药共研匀细。用绵裹之,擦于患处。” ④《经验方》:“治一切渴:大牡蛎不计多少,黄泥裹煅通赤,放冷为末,用活鲫煎汤调下2g,小儿服1g。” ⑤一甲煎(《温病条辨》)治温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时三、四行,脉仍数者:生牡蛎60g。

研细,水1200ml,煎服450ml,分3次温服。①缪希雍《本草经疏》:“牡蛎味咸平,气微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其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烦满,气结心痛,心胁下痞热等证,皆肝胆二经为病。二经冬受寒邪,则为伤寒寒热;夏伤于暑,则为温疟洒洒;邪伏不出,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二经邪郁不散,则心胁下痞;热邪热甚,则惊恚怒气,烦满气结心痛,此药味咸气寒,入二经而除寒热邪气,则营卫通,拘缓和,而诸证无不瘳矣。少阴有热,则女子为带下赤白,男子泄精,解少阴之热,而能敛涩精气,故主之也。

” ②王好古《汤液本草》:“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 ③李时珍《纲目》:“(牡蛎)补阴则生捣用,煅过则成灰,不能补阴。” ④张璐《本经逢原》:“牡蛎,《本经》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是指伤寒发汗后寒热不止而言,非正发汗药也。仲景少阳病犯本,有柴胡龙骨牡蛎汤,《金匮》百合病变渴,有栝楼牡蛎散,用牡蛎以散内结之热。即温疟之热从内蕴,惊恚之怒气上逆,亦宜咸寒降泄为务。

其拘缓鼠瘘,带下赤白,总由痰积内滞,端不出软坚散结之治耳。

” ⑤周岩《本草思辨录》:“鳖甲,牡蛎之用,其显然有异者,自不致混于所施,惟其清热软坚,人每视为一例,混无区分,不知此正当明辨而不容忽者,……《本经》于鳖甲主心腹癥瘕坚积,于牡蛎主惊恚怒气拘缓。仲圣用鳖甲于鳖甲煎丸,所以破癥瘕。加牡蛎于小柴胡汤,所以除胁满。

……由斯以观,凡鳖甲之主阴蚀,痔核,骨蒸者,岂能代以牡蛎。牡蛎之主盗汗,消渴,瘰疬颈核者,岂能代以鳖甲。

鳖甲去恶肉而亦敛溃痈者,以阴既益而阳遂和也。牡蛎治惊恚而又止遗泄者,以阳既戢而阴即固也。

” ⑥张元素:“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故蛤蛎之类能止渴也。”

上一篇:牡荆散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