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条叶垂头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352页(1187字)

【概况】:

异名 明间色博(藏族名)。

基源 为菊科垂头菊属植物条叶垂头菊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 条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lineare Maxim.

历史 条叶垂头菊现为常用藏药,称明间色博。《中国民族药志》作正品收载。唐代的哈哈也那等,于公元720年编着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藏医药着作《月王药诊》,和清代的帝玛·丹增彭措着《晶珠本草》都有收载。

据《晶珠本草》明间色博,民间有两种,一种生长在较低沼泽,草埧上,茎高、叶狭而薄,即本种。青海、四川用另一种,生长在高山流石坡,茎矮小,叶宽而厚为小垂头菊(Cremanthodium humile Maxim.)。

另外据考甘肃用同属植物车前垂头菊C.plantagineum Maxim.;西藏用同科植物臭蚤草Pulicaria insignis Drumm.及四川若尔盖县部份藏医用多榔菊Doronicum stenoglossum Maxim.的头状花序作“明间色博”用的。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全株蓝绿色。根肉质,多数。茎常单生,高20~45cm,光滑或最上部被稀疏的白色柔毛,茎基部为枯叶纤维包围。丛生叶和茎基部叶无柄或具短柄;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23cm,宽0.25~3cm(通常宽2.5~5mm)顶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成柄,柄与叶片常无明显界线,全缘,两面光滑,叶脉平行,常不明显;茎叶多数,披针形至线形,苞叶状。头状花序单生,下垂,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顶端急尖,具白色睫毛,背部黑灰色,边缘狭膜质。

缘花舌状,雌性,黄色,舌片线状披针形;中央花管状,两性,黄色,顶端5裂。瘦果长圆形光滑。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94页.图660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400~4800m的高山草地、水边、沼泽地或灌丛中。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

【药性】:

性味 淡、甘,寒。

功效 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 《藏药标准》:“荷花”病,感冒,风湿引起的疼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高热症引起的急惊痉挛,神志昏迷:条叶垂头菊6~8g。煎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