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诃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408页(7274字)

【概况】:

异名 诃黎勒(《金匮要略》),诃黎(《千金方》)。

基源 为使君子科诃子属植物诃子的果实。诃子属全世界约200种;中国产8种,入药约3~4种。

原植物 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历史 诃子原名诃黎勒,始载于《唐本草》云:“树似木梡(德),花白,子形似栀子,青黄色,皮肉相着,水磨或散服之。”《图经本草》载:“诃黎勒生交州,今岭南皆有,而广州最盛……广州法性等佛殿前有四、五十株,子极小而味不涩,皆是六络。”所述均指本种。

形态 大乔木,高达20~30m,树皮灰黑色至灰色,皮孔细长;幼枝黄褐色,被绒毛。

叶互生或近对生,近革质,椭圆形或卵形,长7~16cm,宽3~8cm,两面近无毛;叶柄粗壮,长1.5~3cm。近顶端有2腺体。

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有时又组成圆锥花序,花序轴有毛;苞片条形,有毛;花多数,两性,无梗;花萼杯状,长约2mm,5裂,裂片三角形,外面无毛,内面有棕黄色长毛;无花瓣;雄蕊10,高出花萼之上;子房下位,1室,有毛或后变无毛,花柱长而粗,锥尖。

核果椭圆形或近卵形,形如橄榄,长2.5~4.5cm,宽2~2.5cm,青色,熟的黑色,通常有钝棱5~6条。

花期5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88页.图370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800~1800m的疏林中,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广东、广西有栽培。

东南亚也有分布。。【生药】:

栽培 宜温暖、潮湿环境,半荫蔽的山坡地种植。

能耐旱。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

4~8月播种,播前须将种皮敲破,取出种仁,再与湿砂分层堆积,进行催芽。

出芽后,按株行距15×30cm开沟点播,覆土3cm。出苗后,行间盖草,搭矮棚荫蔽,松土除草,追施人畜粪水。培育1~2年即可出圃定植。

在早春或晚秋移栽造林,按株行距5×7m穴栽,每穴栽苗1株,填土压紧,浇水定根。在林木郁闭前注意除草和培土,追施农家肥料。

并通过摘心、整枝,使树型矮化。亦可用种子育的苗作砧木,用丰产优良树种作接穗,于春季进行嫁接。

苗期主要有立枯病为害,可喷射1∶1∶140的波尔多液防治。

采集 秋末冬初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药材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

鉴别

性状 果实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略具光泽,有隆起的纵棱线5~6条及不规则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

质坚实,果肉厚2~4m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纺锤形,长1.5~2.5cm,直径1~1.5cm,浅黄色,粗糙,坚硬,核壳厚3~4mm,击破后可见膜质的内种皮,子叶2枚,白色,重叠卷旋。气无,味酸涩后甜。以肉厚、质坚、表面黄棕色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5~8层厚壁细胞,含棕色物。中果皮由薄壁组织、厚壁细胞环及维管束等组成;薄壁细胞圆形,在外果皮内侧与索状组织之间有2~5层薄壁细胞,色浅黄,壁较厚,细胞内有棕色树脂团块及油滴;厚壁细胞环由多数纤维状厚壁细胞纵横交错构成,多切向延长;维管束多为不规则走向,有时分歧,近外果皮的导管,以孔纹较常见,近果核的导管直径较大。

草酸钙簇晶散布于近导管的薄壁细胞中。(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27页.图274) 粉末:灰黄色。 ①石细胞多成群,淡黄色或鲜黄色,呈类圆形、长卵形、类方形、长方形或长条形,有的略分枝或一端稍尖突,直径18~54μm,壁厚8~20μm,孔沟分叉或数回分叉。 ②木化细胞成片,呈类长方形、类多角形、类三角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有突起或短分枝,或一端扩大如靴形,一般直径22~54μm,扩大部分可至136μm,壁厚2~6μm,木化,纹孔圆点状,斜裂缝状或人字状;另有少数细胞直径至136μm,壁厚至9μm,近似石细胞。

③纤维成束,淡黄色,纵横交错或与石细胞、木化细胞相连。直径9~30μm,壁厚薄不一,约至9μm。

④草酸钙簇晶散在或存在于子叶细胞、木化细胞中,直径5~54μm。 ⑤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9~18μm,有的含细小方晶,角质层厚约至15μm。

⑥种皮网纹细胞类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7~72μm,壁稍厚,木化,有密集的类长方形网状纹孔。 ⑦灰棕色颗粒状物集成团块或散于中果皮细胞中。

⑧管状细胞,成片,呈细长梭形,直径5~18μm,壁具螺状增厚。(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449页.图218)

加工炮制 ①诃子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至软,去核,干燥。用时打碎。 ②炒诃子肉 取净诃子肉,用文火炒至深棕色时,取出,放凉。此外,有用河子炭、砂烫诃子、土炒诃子、蒸制诃子,麸制诃子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鞣质23.60~37.36%[1],其成分为诃子酸(Chebulinicacid)、诃黎勒酸(Chebulagicacid)、1,3,6-三没食子酰葡萄糖及1,2,3,4,6-五没食子酰葡萄糖、鞣云实精(Corilagin)、原诃子酸(Terchebin)、葡萄糖没食子鞣甙(Glucogallin)、并没食子酸(Ellagic acid)及没食子酸等[2],又含莽草酸、去氢莽草酸、奎宁酸、阿拉伯糖、果糖、葡萄糖、蔗糖、李糖和氨基酸[3]、番泻甙A(Sennoside A)[4]、诃子素(Chebulin)[5]、鞣酸酶(Tann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等[6]

附 树皮含β-谷甾醇[7]、鞣质[8]、并没食子酸、没食子酸和焦性儿茶酚(Catechol)[9]

参考文献 [1] 云南医学杂志 1963;5(2)∶36 [2] 天然物化学.改订第一版.广川书店 1970;108 [3] CA 1962;56∶8890i [4] CA 1968;69∶109763b [5] CA 1963;58∶7273a [6] CA 1961;55∶8907c [7] CA 1971;74∶121352c [8] CA 1948;42∶8505c [9] CA 1962;56∶15790i

【药理】:

①抗菌作用 诃子水煎剂(100%)除对各种痢疾杆菌有效外,且对绿脓杆菌、白喉杆菌作用较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变形杆菌、鼠伤寒杆菌亦有作用(纸片法);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的有效浓度分别为1∶32,1∶128和1∶64(试管法)[1,2]

用盐酸、乙醚提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更强的抗菌及抗真菌作用[3]。 ②其它作用 以干果中用80%乙醇提得的诃子素对平滑肌有解痉作用[4]。诃子除鞣质外,还含有致泻成分,故与大黄相似,先致泻而后收敛[5]

诃子的不同炮制品(生诃子肉、带核生诃子、炒诃子肉、麸煨诃子、面煨诃子、诃子核)50%水煎液0.25ml加入浴槽(台氏液30ml)内,均可使离体肠管松弛,但带核诃子需倍量,诃子核需8倍量,以上制品及剂量也均能对抗乙酰胆碱引起的肠管强直收缩;以上炮制品12.8g/kgig,除诃子核外,均明显抑制小鼠小肠的输送的机能,及抑制蓖麻油对小鼠的致泻作用[6]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60;8(2)∶59 [2] Indian J Pharm 1960;22∶39 [3] Indian J Pharm 1959;21∶333 [4] CA 1963;58∶7273a [5] The Dispensata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n.24Ed.Lippincott,1947∶1529 [6] 中成药研究 1984;(11)∶14。【药性】:

性味 苦、酸、涩,温。

①《药性论》:“苦、甘。” ②《唐本草》:“苦,温。” ③《海药本草》:“酸、涩,温。”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肝、脾、肾、大肠五经。” ②《本草求真》:“入大肠、胃经。”

功效 敛肺,涩肠,下气。

主治 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

①《南方草木状》:“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 ②《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膈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③《唐本草》:“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 ④《海药本草》:“主五膈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涩痛。”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奔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洗。” ⑥《图经本草》:“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 ⑦《本草通玄》:“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凡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火邪者忌服。 ①《本草品汇精要》:“气虚人忌多服。” ②《医学入门》:“气虚及暴嗽、初泻,不可轻用。” ③《本草经疏》:“咳嗽因于肺有实热,泄泻因于湿热所致,气喘因于火热冲上,带下因于虚热而不因于虚寒,及肠澼初发,湿热正盛,小便不禁因于肾家虚火,法并忌之。” ④《本草求真》:“虚人不宜独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黄连、木香、甘草,治久痢腹痛伴发热者。

②配干姜、罂粟壳、陈皮,治虚寒久泻。 ③配桔梗、甘草,治失音、不能言语者。 ④配杏仁、通草、煨姜,治久咳,语言不出。 ⑤配白果,治阴虚火旺,夜间咳嗽。

⑥配陈皮,治痰火郁肺,咽喉有痰,声音嘶哑。 ⑦配白矾、赤石脂、乌梅,治慢性肠炎,慢性痢疾。

⑧配桔梗、甘草,治慢性咽喉炎。 ⑨配五味子、煮肺,治慢性气管炎。

⑩配升麻、黄芪,治气虚脱肛。 ⑾配山药、白扁豆,治消化不良。 ⑿配党参、五味子、麦冬,治肺虚喘咳,动则气促者。 ⒀配床子、山萸肉、五味子,治虚寒带下。

方选和验方 ①诃黎散(《金匮要略》)治气利:诃黎勒10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 ②《本草汇言》:“治肠风泻血:诃黎勒10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30g。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9g,白汤下。” ③诃子饮(《济生方》)治久咳语声不出:河子(去核)30g,杏仁(泡,去皮,尖)30g,通草7.5g。上细切,每服12g,水300ml,煨生姜切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1)诃子汤(《宣明论方》)治失音,不能语言者:诃子(半泡半生)4个,桔梗(半炙半生)30g,甘草60g(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6g,用童子便200ml,同水200ml,煎五七沸,温服。 ⑤诃黎勒散(《太平圣惠方》)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0.9g(煨,用皮),白矾(烧灰)30g。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6g。

⑥诃子皮散(《兰室秘藏》)治脱肛日久,服药未验,复下赤白脓痢,作里急后重,白多赤少,不任其苦:御米壳(去蒂萼,蜜炒)、橘皮各1.5g,干姜(炮)1.8g,诃子(煨,去核)2.1g。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400ml,煎200ml,和渣空心热服。

⑦《医林集要》:“治白带白淫,因虚寒者:诃黎勒(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术、黄芪、当归、杜仲、蛇床子、北五味子、山茱萸肉各60g。俱炒研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服9g,白汤下。” ⑧诃黎勒散(《太平圣惠方》)治膈气妨闷,不能下食,吐逆烦喘:诃黎勒皮30g,木香0.6g,橘皮30g,五味子、半夏、人参、桂心、茯苓、枳壳各1g,芦根30g。

姜,水煎,每日1剂,分2次,食前服。 ⑨完素诃子散(《大同方剂学》)治泻痢,腹痛渐已,泻下渐止:诃子45g,黄连9g,木香15g,甘草9g。

上为细末,每服6g,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不止,加厚朴30g,竭其余邪。 ⑩诃子丸(《普济本事方》)治伏积注气,发则喘闷:诃子、茯苓、桃仁(炒)、枳壳(麸炒)、桂心、槟榔、桔梗(炒)、白芍药、川芎、川乌(炮、去皮尖)、人参、橘红、鳖甲(醋炙)各等份,为细末,炼蜜杵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酒或开水送下。

⑾《河南省秘验单方集锦》:“治脾肾虚弱,泄泻不止:煨诃子15g,煨肉豆蔻10g,黄芪30g,党参10g,白术30g,白茯苓30g,山药30g,薏苡仁(炒)30g,补骨脂15g,肉桂9g,干姜9g,罂粟壳9g。水煎服。” ⑿诃子四味饮(四川中医 1989;(10)) 治小儿腹泻:诃子3g,石榴皮、泽泻各6g,粟壳1.5g,水煎服。 ⒀《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各种类型的婴儿腹泻:诃子5~10g,防风5~10g,葛根5~20g,陈皮5~10g,山楂5~20g,麦芽5~10g,水煎服。” ⒁武汉新医药 1971;(1):“治大叶性肺炎:诃子肉15g,瓜蒌15g,百部9g。水煎服。

” ⒂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辑》:“治结膜炎:诃子、栀子、楝子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g,水煎服,每日服3次。”

单方应用 ①《经验方》:“治嗽,气嗽久者亦主之:生诃黎1枚,含之咽汁。瘥后口爽不知食味,却煎槟榔汤250ml服之。

” ②《本草汇言》:“治老人气虚不能收摄,小水频行,缓放即自遗下,或涕泪频来,或口涎不收:诃黎勒,不用煨制,取肉,时时干嚼化,徐徐含咽。” ③《本草汇言》:“治口疮经久不愈:诃黎勒5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好冰片0.3g。共研匀细,不时掺入少许,口含徐徐咽下。” ④广东中医 1960;(3):“治白喉带菌者;10%诃子液,每次100~150ml,每日3~4次。局部可用煎液含漱,每日4~5次;或用蒸过的诃子含咽,每日4~5次,每次1~2粒;亦可用50%煎液喷射鼻腔及咽喉部,每日1次。” ⑤中华内科 1960;(4):“治细菌性痢疾:用20%诃子液作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1粒,饭前2小时服。” ⑥《中国民间小单方》:“治声音嘶哑不能言、喉痛:诃子1个,含服。”。

【医药家论述】:

①寇宗奭《本草衍义》:“河黎勒,气虚人亦宜,缓缓煨熟,少服。此物虽涩肠,而又泄气,盖其味苦涩。” ②李呆《用药心法》:“《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酸补之。诃子苦重泻气,酸轻不能补肺,故嗽药中不用。

” ③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诃子下气,以其味苦而性急喜降,《经》曰,肺苦急,急食苦以泻之,谓降而下走也。气实者宜之,若气虚者,似难轻服。”“随风子,治肺气因火伤极,遂郁遏胀满,盖其味酸苦,有收敛降火之功也。” ④李时珍《纲目》:“诃子,同乌梅、五倍子用,则收敛;同橘皮、厚朴用,则下气;同人参用,则能补肺咳嗽。东垣云,嗽药不用者,非矣,但咳嗽未久者不可骤用尔。

嵇含《草木状》言作饮久服,令髭发白者变黑,亦取其涩也。” ⑤缪希雍《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澼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 ⑥贾九如《药品化义》:“诃子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降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

但苦能泄气,真气太虚者,宜少用之。” ⑦张璐《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殊不知降敛之性,虽云涩能固脱,终非甘温益脾之比。然此仅可施之于久嗽喘乏,真气未艾者,庶有劫截之能。

又久嗽阴火上炎,久痢虚热下迫,愈劫愈滞,岂特风寒暴嗽,湿热下痢为禁剂乎?” ⑧黄元御《长沙药解》:“《金匮》诃黎勒散治气利,以肝脾郁陷,二气凝塞,木郁风动,疏泄失藏而为下利,利则气阻而痛涩,是为气利;诃黎勒行结滞而收滑脱也。肠滑而为利者,清气滞塞而不收也;肺逆而为咳者,浊气壅塞而不敛也;诃黎勒苦善泄而酸善纳,苦以破其壅滞,使上无所格而下无所碍,酸以益其收敛,使逆者自降而陷者自升,是以咳利俱止也。

其治胸满心痛,气喘痰阻者,皆破壅降逆之力;其治崩中、带下、便血、堕胎者,皆疏郁升陷之功也。”

上一篇:证治准绳(二)类方 下一篇:诃子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