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青木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537页(6671字)

【概况】:

异名 兜铃根(《肘后方》),土青木香(《唐本草》),云南根(《图经本草》),独行木香(《纲目》),土木香(《本草正》)。

基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马兜铃、北马兜铃和大叶马兜铃的根。

原植物 正品青木香为:马兜铃Aristolochia.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

北马兜铃A.contorta Bunge。大叶马兜铃A.kaempferi Willd.(A.shimadai Hayata),又名南木香(云南),香里藤(福建),痢药草(台湾)。

在部分地区也作青木香入药。

历史 宋《证类本草》在《唐本草》木香条下注有今按云:“别本注云叶似薯蓣而根大花紫”,这里指的是马兜铃科青木香。

《图经本草》木香条下“亦有山药而开紫花者”分明又指马兜铃,其所绘海州木香和滁州木香都是指马兜铃科植物。《纲目》在木香条下将木香和马兜铃等分别列出,但未附图。青木香之名作为别名始载于《本草经集注》,认为是木香的别名,但这个木香乃指菊科植物Inula helenium L.,而马兜铃科的青木香自《唐本草》起,都以土青木香之名记载。

形态 草质藤本;根圆柱形,直径3~15mm,外皮黄褐色;茎柔弱,无毛,暗紫色或绿色,有腐肉味。叶纸质,卵状三角形、长圆状卵形或戟形,长3~6cm,基部宽1.5~3.5cm,上部宽1.5~2.5cm。基出脉5~7条,邻近中脉的两侧脉平行向上。

略开叉。花单生或2朵聚生于叶脉;花梗长1~1.5cm,开花后期近顶端常稍弯。小苞片三角形,易脱落;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与子房连接处具关节,向上收狭成一长管,檐部一侧极短,另一侧渐延伸成舌片;花药卵形;子房圆柱形。蒴果近球形;种子扁平,边缘具白色膜质宽翅。

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4卷.234页.图版56)

北马兜铃见“马兜铃”条。

大叶马兜铃见“朱砂莲”条。

生境与分布 马兜铃生于海拔200~1500m的山谷、沟边、路旁阴湿处及山坡灌丛中。

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以及山东、河南。

另云南土木香Aristolochia chuii C.Y.Wu,粉质青木香A.transsecta(Chatterjee)C.Y.Wu及青香藤A.calcicola C.Y.Wu在云南个别地区也作青木香用。。【生药】:

采集 10~11月茎叶枯萎时挖取根部,除去根须、泥土,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广西、湖南、湖北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 根圆柱形或稍扁,略弯曲,长3~10cm,直径0.5~1.5cm;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及细根痕。质坚脆,折断面形成层环隐约可见,皮部淡黄色,木射线宽广,乳白色,木部淡黄色,呈放射状,导管细孔明显。

香气特异,味苦。

以条粗、质坚实、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木栓细胞。韧皮部较宽,散有油细胞,内含黄棕色油滴。形成层成环。

木质部薄壁组织发达,射线宽广;木质部有两束自根的中央向外分叉放射状排列,其余木质部束较短,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06页.图302) 粉末:淡黄棕色。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成椭圆形,直径3.5~17μm,脐点点状,大粒层纹可见;复粒由2~21分粒组成。 ②油细胞存在于薄壁组织间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长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31~83μm,长约至116μm,壁厚约3μm,内含黄色或无色油滴。

③具缘纹孔导管淡棕色或黄棕色,完整者直径至124μm或更大,较小的直径仅14μm,导管分子长短不一,具缘纹孔大小、疏密不一;另可见具缘纹孔管胞,梭形,直径14~27μm。 ④本纤维长梭形,稍弯曲,末端长尖或较钝,直径20~42μm,壁厚4~7μm,有单斜纹孔或具缘纹孔。 ⑤木薄壁细胞长方形或长梭形,末端平截、倾斜或渐尖,壁厚薄不匀,有的呈连珠状,单纹孔较大。

⑥木栓细胞黄棕色,断面观呈类长方形,数列至十数列,壁薄,微木化。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07页.图47)

理化 ①取样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蒸干,残渣用热苯除去挥发油后,再用甲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 1)检查马兜铃酸用7-羟基马兜铃酸和马兜铃酸A为对照,以正丙醇-氨水(7∶3)为展开剂,展距16cm,日光下显黄色斑点,荧光灯下呈棕色。 2)检查生物碱用木兰花碱和轮环藤酚碱为对照,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为展开剂,展距16cm,在荧光灯下木兰花碱显亮紫色;用改良碘化铋钾-碘碘化钾(1∶1)试液显色,生物碱斑点显棕红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09页.图303、304) ②取样品粉末5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加等量乙酸乙酯稀释,点于硅胶G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距16cm。

1)检查蒎烯类用α-蒎烯、β-蒎烯为对照,喷5%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2)检查马兜铃酮用马兜铃酮为对照,喷2,4-二硝基苯肼试液。(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10页.图305、306)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含马兜铃酸A、B、C(Aristolochic acid A,B,C)、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ochic lactan)、7-羟基马兜铃酸A、马兜铃酮(Aristolone)、尿囊素(Allantoin)、木兰碱、青木香酸(Debilic acid)、土青木香甲素、土青木香丙素和挥发油[1]

还含马兜铃酸-A-甲酯、马兜铃酸-C-6甲醚、马兜铃酸-D-6-甲醚和氧化的Aristolane[2,3]。又报道含7-甲氧基马兜铃酸A、△1(10)-马兜铃烯酮-2(△1(10)Aristolen-2-one)、△1(10)8-马兜铃烯酮-2以及原小檗碱(Protoberberine)和轮环藤灵碱(Cycleanoline)[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32 [2] 中草药 1985;16(11)∶2 [3] CA 1989;111∶58074d [4]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108。

【药理】:

①降压作用 青木香煎剂0.2~0.3g/kg iv,使麻醉犬血压下降,0.5~1.0g/kg iv,使麻醉血压下降,2g/kg iv,使麻醉血压下降[1]

青木香精制浸膏1g/kg iv,使麻醉犬血压下降,对不麻醉犬作用轻微,切断减压神经,封闭颈动脉窦所引起的血压升高,青木香也能使之下降[2]。青木香煎剂100%浓度,32,48mliv,使麻醉犬血压下降,7ml iv可使1%麻黄碱0.7mliv引起的血压升高下降,但不能对抗0.001%肾上腺素0.7ml引起的升压[3]。青木香所含的木兰花碱2mg/kg iv或20~40mg/kg ig,均可使麻醉猫降压,100~200mg/kg ig,也使正常大血压下降,6mg/kgiv,使肾型高血压犬血压下降,广玉兰碱不具M-胆碱样作用,对神经节有阻断作用[4]。 ②对平滑肌作用 青木香提取液10-2浓度可抑制兔离体肠管收缩,0.4g/kg iv,对犬在位肠轻度抑制,5g/kg ig,对犬慢性肠瘘未见肠管运动抑制而反出现呕吐,0.4g/kg iv则呈现肠运动的抑制作用[5]。 ③抗菌作用 青木香煎剂50%浓度斜面琼脂,对表面接种弗来氏、弗来氏六型、弗来氏y型、史米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6]。 ④抗肿瘤作用 青木香丙酮提取物4.8mg/ml,用0.25ml ip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实体瘤有抑制作用[7]

⑤抗突变与致突变 青木香的茎木、茎皮、根的粗提物300,600mg/plate,对诱变剂2-氨基蒽(2-Aminoanthracene)在Ames S-9代谢激活物存在的情况下,对沙门氏菌的诱变抑制率分别为69、89,99%[8]。马兜铃酸6mg/kg iv 1次,48h后,雌性小鼠骨髓徽核率明显增加,20mg/kg iv,可使雄性小鼠骨髓微核增加,表明马兜铃酸有遗传毒性作用[9]

毒性 木兰花碱iv对小鼠的LD50为20mg/kg[4]。马兜铃总酸iv,对小鼠的LD50为22.4mg/kg,ig小鼠的LD50为48.7mg/kg[10]

青木香流浸膏30ml/d(相当于生药30g)在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副作用有眩晕、头痛、心悸、失眠、气急、视力模糊、食欲不振、噁心、呕吐等[11,12]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6;(1)∶7 [2]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59;2(5)∶421 [3] 山西医学杂志 1959;3(1)∶8 [4] 药学学报 1964;11(1)∶42 [5] 南京第一医学院学报 1959;4(1)∶35 [6] 药学通报 1960;8(5)∶272 [7] 药学杂志(日) 1964;84(4)∶373 [8] J Nat Prod 1988;51(5)∶866 [9] Plant Med 1988;54(6)∶502 [10] 中草药通讯1978;(10)∶8 [11]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7;(6)∶12 [12] 中华内科杂志 1959;7(9)∶856。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①《唐本草》:“辛、苦,冷。有毒。

” ②《中药大辞典》:“辛、苦,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本经逢原》:“入足少阴。” ②《本草求真》:“专入肺。”

功效 行气止痛,解毒消肿。

主治 胸腹胀痛,痧症,肠炎下痢,高血压,疝气,咬毒,痈肿,疔疮,皮肤瘙痒或湿烂。

①《唐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水摩为泥封之,日三四;疗疔肿大效。

” ②《日华子本草》:“治血气。” ③《图经本草》:“治气下膈,止刺痛。” ④《纲目》:“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 ⑤《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⑧《医林纂要》:“治击伤,解毒。” ⑦《会约医镜》:“能散气,故疝家必需。” ⑧《植物名实图考》:“消火毒,通滞气。” ⑨《草木便方》:“发表,除风。(治)风湿瘫痪,腰脚疼痛,跌打损伤。

” ⑩《分类草药性》:“消饱胀,涂疮毒。” ⑾《南京民间药草》:“治腹痛,胃气痛。” ⑿《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腹痛,水泻,鳅症。” ⒀《全国中草药汇编》:“行气止痛,解毒消肿,降血压。治胃痛,高血压病,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咽喉肿痛,流行性腮腺炎;外用治牙痛,湿疹,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 虚寒患者慎服。

①《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②《本经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虚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窜也。”。【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木香汤(《备急千金要方》)治疮出烦疼:青木香60g,丁香、熏陆香、矾石各30g,麝香15g。

水煎服。 ②五香汤(《备急千金要方》)治毒热气盛,辛热肿痛结核,或似痈疖,并见头痛,寒热气急等症:青木香、藿香、沉香、丁香、熏陆香各30g。为粗末,水煎,分3次服,并以滓敷肿处。

③青木香丸(《外台秘要》引《必效方》)治一切气,腹胀满,心痛气冷,食不消:青木香、槟榔各1.8g,枳实、芍药、诃子皮各1.5g,桂心1.2g,大黄3.6g。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开水下。

④青木香汤(《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治春夏忽咽喉肿痛,及下利:青木香、白头翁各10g,黄连5g。水煎分三服。

⑤理中散(《外台秘要》引《必效方》)治霍乱转筋,吐利不止:青木香、附子各1.8g,桂心、厚朴、白术、炙甘草各2.4g,干姜3g。

研为散,每服6g,开水调下。 ⑥木香犀角丸(《外台秘要》)引《必效方》)防诸瘴疠及蛊毒:青木香、犀角、羚角各1.8g,鳖甲、炙甘草各2.4g,豆豉3.6g,升麻、玄参、苓、槟榔各3.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温酒下。 ⑦青木香汤(《千金翼方》)治发背肿如杏核、子:青木香、麻黄各6g,升麻9g。

水煎服,取微汗。

⑧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治气瘿:青木香15g,陈皮、海蛤粉各9g,海带、海藻、昆布、乌贼骨各60g。为末和丸,每服9g,酒或水调下,日3次。 ⑨青木香汤(《证治准绳》)治小儿阴茎无故而肿或痛缩;并治咳嗽痰喘:青木香、枳壳(麸炒)各15g,甘草6g。每服6g。水煎,不拘时服。

⑩《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腹痛下痢:青木香9g,槟榔4.5g,黄连4.5g。共研细末。每次0.9~1.8g,开水冲服。” ⑾降压药枕(《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治高血压:青木香、野菊花、淡竹叶、冬桑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灵磁石、蔓荆子、晚蚕砂制成药枕。

每昼夜使用时间不少于6小时。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痛:青木香、刺犁根、樟树根皮各等量,共研细粉,压片,每片0.5g,每日3次,每次3~4片,温开水送服。”

单方应用 ①《江西草药》:“治中暑腹痛:青木香根(鲜)9~15g,捣汁,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青木香根3~6g,研末,温开水送服。” ②《江西草药》:“治高血压:青木香根(鲜)60g,水煎服,红糖为引。” ③《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指疔:鲜青木香,切碎,同适量的蜂蜜捣烂,敷于患处。” ④《江西民间草药验方》:“治皮肤湿烂疮:青木香,研成细末,用麻油调搽。” ⑤《中医药实验研究》:“治毒蛇咬伤:青木香30g,香白芷60g。共研末,每用9g,甜酒或温开水送服;另用不拘量,调敷伤口处。

” ⑥《中医药实验研究》:“治蜘蛛疮(单纯疱疹):“青木香,研极细末,柿漆(即柿油)调涂。” ⑦《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牙痛:青木香鲜品1块,放牙痛处咬之。”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胃痛:青木香30~60g,白酒250ml。浸泡4~7日。

每服5ml,每日2~3次。” ⑨四川中医 1990;(1):“治急性菌痢:青木香20g,地锦草100g,均系干品,加水约1500ml,煎至300~400ml,每日1剂,分3次服。”

食疗 《中药志》:“治瘰疬:青木香4.5g,猪瘦肉适量,水炖服。”。

【医药家论述】:

①黄宫绣《本草求真》:“青木香,诸书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恶毒,而致胸膈不快,则可用此上吐,以其气辛而上达也。感受风湿,而见阴气上逆,则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热也。” ②甄权《药性论》:“马兜铃根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上一篇:青天葵 下一篇:青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