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笋
书籍:中药辞海第二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614页(697字)
【概况】:
基源 为禾本科大明竹属植物苦竹的笋。
原植物 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Keng)Keng f。(Arundinarid amara Keng),又名伞柄竹(《中国树木分类学补编》)。
余项参见“苦竹叶”条。
。【药性】:
性味 ①《纲目》:“苦、甘,寒。” ②《本草求原》:“苦,寒。”
功效 清热除湿,利水明目.
主治 消渴,面目黄,脚气,中风失音. ①《本草拾遗》:“主不睡,去面目并舌上热黄,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 ②《食疗本草》:“主逆气,” ⑧《食医心镜》:“理心烦闷,益气力,止渴,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蒸煮食之。” ④汪颖《食物本草》:“治出汗,中风失音。” ⑤《纲目》:“干者烧研入盐,擦牙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煮食。
使用注意 《本草品汇精要》:“动气发,不可多食。”。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曰:“四川叙州、宜宾、长宁所出笋,彼人重之。宋·黄山谷有苦笋赋云:僰道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食肴以之启迪,酒客为之流涎。其许之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