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苦檀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642页(1655字)

【概况】:

异名 苦蚕子、腰子(《贵州民间药物》),日头(《四川中药志》),冲天子(云南)。

基源 为豆科崖豆藤属植物厚果崖豆藤的种子和果实。

原植物 厚果崖豆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名厚果鸡血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土甘草(广西)。

形态 多年生攀援灌木,嫩枝被白色绒毛。老时渐脱落,单数羽状复状,长30~50cm;小叶9~17,长圆披针状,长5~16cm,宽2~8cm;先端钝,基部圆楔形或钝,下面被锈色绢毛,全缘,小叶柄长0.5cm。总状花序腋生,长15~30cm,花2~5簇生于花序轴的节上;长2~2.3cm,苞片卵圆形;花萼钟形,萼齿5,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旗瓣无毛,单体雄蕊,雌蕊1,子房上位,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厚,木质,卵球形或长圆形,长6~23cm,宽5cm,厚3cm;种子1~5,肾形,长约3cm,红棕色或黑褐色。

花期3~4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97页.图25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溪边、疏林下及灌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10月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将种子晒干。

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也产。

鉴别 种子扁圆而略呈肾形,着生在荚果两端的种子一面圆形另一面平截,居于荚果中间的种子两面均平截,长约4cm,厚约3c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有光滑,或带有灰白色的薄膜,脐点位于中腰陷凹处。气微,味淡而后带窜透性的麻感。以皮红褐色、个大、无虫蛀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种子和根有毒,含藤酮和拟鱼藤酮[1]。尚含大量皂甙与去氢鱼藤酮(Dehydrorotenone)[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65 [2]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329

【药性】:

性味 苦、辛,热。

有毒。 ①《草木便方》;“苦、辛。有毒。” ②《贵州民间药物》:“热,苦、辛。有毒。”

功效 杀虫,攻毒,止痛。

主治 疥疮,癣、癞,痧气腹痛,小儿疳积。 ①《草木便方》:“杀虫,攻毒。涂久,洗搽疥、癣、疳、癞。” ②《贵州民间药物》:“解郁,除风邪,止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研末,0.9~1.5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有毒,内服宜慎。。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四川中药志》:“治虫疮疥癣:苦檀子、花椒、苦参、藜芦、黄连、独脚莲。共研末,调香油搽。”

单方应用 ①《贵州民间药物》:“治痧气痛:苦檀子果研末,每次0.9~1.5g,开水冲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跌打损伤,骨折:苦檀子根皮适量,捣烂敷患处。”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胃肠炎:苦檀子根6~9g,捣烂取汁取。”

食疗 《贵州民间药物》:“治小儿疳积:苦檀子果(煅存性)1.5g。蒸鸡肝吃或磨水服。”

上一篇:苦碟子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