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鸢尾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758页(2923字)

【概况】:

异名 扁竹(《植物名实图考》),土知母(四川)。

基源 为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鸢尾的干燥根茎。

原植物 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I.chinensis Bunge;I.rosthornii Diels),又名屋顶鸢尾(《中国植物学杂志》),蓝蝴蝶(广州),紫蝴蝶、扁竹花(陕西)、蛤蟆七(湖北)。

历史 始载于《本经》。《唐本草》云:“此草所在有之,人家亦种,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碧紫色,极似高良姜,皮黄肉白,嚼之戟入咽喉与射干全别……。”《纲目》将其列入毒草类。

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株基部围有老叶残留的膜质叶鞘及纤维。

根茎粗壮,二歧分枝,直径约1cm,斜伸,须根较细而短。叶基生,黄绿色,稍弯曲,中部略宽,宽剑形,长15~50cm,宽1.5~3.5cm,顶端渐尖,基部鞘状,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

花茎高20~40cm,顶端常有1~2个短侧枝,中、下部有1~2枚茎生叶;苞片2~3枚,草质,边缘膜质,披针形,内含1~2朵花。

花蓝紫色,直径约10cm,花被管细长,约3cm,上部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圆形,顶端微凹,爪部狭楔形,中脉上有不规则的冠状附属物,成不整齐的缝状裂,内花被裂片椭圆形,花盛开时,向外平展,爪部突然变细;雄蕊花药鲜黄色,花丝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蓝色,顶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齿,子房纺锤状圆柱形。

蒴果长椭圆形,长4.5~6cm,直径2~2.5cm,有6条明显的肋,成熟时自上而下3瓣裂。种子黑褐色,梨形,无附属物。

花期4~5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6卷.第1分册,181页,图版58∶1-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000m左右的林缘草地或河边湿地。分布于山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而肥沃、潮湿的砂质壤土种植,能耐寒。

用分株繁殖,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先挖出根茎,然后将根茎分割成若干块,每块带有2~3芽,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栽种,深7cm左右。也可采摘成熟种子后立即播种,育苗移栽。生长期经常松土除草,用化学肥料追施或施入腐熟的堆肥。

冬季需结合田园清洁进行培土。

采集 夏、秋采收。

药材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鉴别

性状 根茎呈扁圆柱形,表面灰棕色,有节,节上常有分枝,节间部分一端膨大,另一端缩小,膨大部分密生同心环纹,近顶端环密。

理化 取样品粉末10g,用60%乙醇回流提取1.5小时,滤过,滤液加水适量,用乙醚提取,取乙醚层用2mol/L硫酸洗3~4次,再用5%碳酸氢钠液洗2~3次,水洗2次,加无水硫酸钠脱水,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丙酮-甲酸(6∶4∶2)为展开剂,展距15cm,以射干甲素为对照品,置常光下检视,样品有与对照品相同的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55页.图177-2)。【化学】:

含点地梅甙(Androsin),乙酰香草酮-β-D-葡萄糖甙)[1]和鸢尾甙(Tectoridin,5,7,3′-三羟基-6,4′-二甲氧基异黄酮-7-β-D-葡萄糖甙)、鸢尾甙元(Tectorigenin)和野鸢尾甙元(Irigenin)[2]

参考文献 [1] Chem Pharm Bull 1972;20(4)∶730 [2] 药学学报 1992;27(1)∶64

【药理】:

①抗炎作用 鸢尾乙醇提取物13g/kg ig对组胺所致小皮肤血管通透性增高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以及巴豆油所致小鼠耳炎,均有抑制作用;8g/kg ig对大鼠透明质酸酶性、甲醛性足跖肿胀以及棉球肉芽肿,均有抑制作用。

②解热作用 鸢尾乙醇提取物8g/kg ig,对啤酒酵母液所致大鼠发热有解热作用。

毒性 鸢尾乙醇提取物ig,小鼠急性毒性LD50为39g/kg。

参考文献 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0;6(6)∶28。【药性】:

性味 辛、苦,寒。

有毒。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寒。微毒。”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苦、辛,平。有小毒。”

功效 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

主治 跌打损伤,咽喉肿痛,食积腹胀,疟疾,痈疖肿毒,外伤出血。 ①《本经》:“主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②《别录》:“疗头眩。”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及狂犬病。” ⑤《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敷肿毒。” ⑥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祛瘀。” ⑦《中药大辞典》:“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癥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9~3g;或研末。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体虚者慎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狸骨丸(《外台秘要》)治骨热:狸骨、连翘各1.5g,山瓜、玄参、鸢尾、山茱萸、胡燕屎、黄芩、朱砂、目毒公各0.6g,黄连、芍药、雄黄、箱子、龙胆、瓜蒌各0.9g。

以上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3丸,日3服。 ②《本草拾遗》:“治飞尸游盅着喉中,气欲绝者:鸢尾根削去皮,纳喉中,摩病处,令血出为佳。”

单方应用 ①《贵阳民间药草》:“治食积饱胀:土知母(即鸢尾)3g,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 ②江西《中草药学》:“治喉症,食积,血积:鸢尾根3~10g。煎服。

” ③《普济方》:“治水道不通:扁竹根(即鸢尾,以水边生、紫花者为佳)研自然汁10ml服,通即止药。不可便服补药。” ④江西《中草药学》:治跌打损伤:鸢尾根3~10g。

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 ⑤《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取鲜鸢尾根状茎适量,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上一篇:甙类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