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败酱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841页(7968字)

【概况】:

异名 鹿肠(《本经》),鹿首、草、泽败(《别录》),鹿酱(《药性论》),酸益(《日华子本草》),苦菜、苦

基源 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败酱、白花败酱或其近缘植物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 败酱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ex Trev.,又名黄花牙、土龙草(江苏),黄花苦菜(浙江),苦菜(江西),野黄花、野芹(北方各省、福建),败酱草(北方各省、福建、四川),黄花败酱(北方各省、湖南),假苦菜、臭艾、肠风(广西),苦芺、野苦菜、鹿场(福建),野青菜、黄花香、豆豉菜(云南)。白花败酱Patrinia villosa(Thunb.)Tuss.,又名毛败酱(《台湾植物志》),败酱(《浙江药用植物志》、《植物名实图考》、江西),胭脂麻(《中药大辞典》),苦斋草(广东),野苦斋(江西),败酱草、苦麻菜、豆渣菜(四川),土升麻、斑打甑、称杆升麻(贵州),萌菜(浙江)。

历史 败酱始载于《本经》,历代本草多有记载,陶宏景在《别录》记其“生江夏川谷,八月采根,暴干。”“其叶似豨莶,根形似柴胡,气如豆酱,故以为名。”《唐本草》注曰:“败酱多生岗岭间。叶似水茛及薇衔,丛生,花黄,根紫。作陈酱色。

”《本草图经》载败酱形同《唐本草》所述,而云其“作陈败豆酱气”。上述记载的形态与现今败酱植物相符,但各地所用败酱种类较复杂,尤其药方名“败酱草”,有多种不同科属的植物,参见附注和有关条目。《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的败酱还包括白花败酱,药名“攀倒甑”,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引《图经本草》载:“攀倒甑生宜州郊外,味苦,辛寒,主解利,风壅、热盛、烦渴、狂语。其茎叶如薄荷,一名接骨草,一名斑杖茎。

按攀倒甑,湖南土呼攀刀峻,声之转也。形正似大叶薄荷,茎圆,枝微紫,对节生叶,梢头开小黄白花如粟米。

”俚医云,“性凉能除瘴”与《图经本草》主治亦同,故也作败酱药用。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130cm。根状茎细长,横卧或斜生,节处生多数细根,有特殊的臭气。茎直立,节间长,黄绿色至黄棕色,有时淡紫色,被脱落性倒生白色粗毛,尤以节部为密,或几无毛。基生叶有长柄,长3~12cm,丛生,叶片卵形、椭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茎生叶对生,有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宽卵形至披针形,常羽状深裂或全裂,具裂片5~11枚,顶生裂片较大,卵形至椭圆状披针形,两侧裂片窄椭圆形至线形,近基者短小,先端渐尖,叶缘具粗大锯齿,两面被白色糙毛,或几无毛,上部叶渐变窄小,常仅3裂,顶端裂片较大。聚伞圆锥花序组成疏而大型伞房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近方柱形,上方一侧被开展白色粗糙毛;花序分枝基部有一对线形总苞,甚小;花小,直径2~4mm;萼齿不明显;花冠钟形,黄色,花冠简短,上部5裂,筒内具白色长柔毛;雄蕊4,稍超出或与花冠等长,子房下位,3室,只1室发育。瘦果长圆形,长3~4mm,具3棱,发育子室在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细的棒槌状,能育子室略扁平,由背部向两侧延展成翅状,内含1椭圆形扁平种子。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图版2∶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2100m的山坡林下、林缘和灌丛中以及路边、田埂边的草丛或半湿草地。分布很广,除宁夏、青海、新疆和海南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白花败酱与败酱主要区别为:茎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沿二叶柄相连的侧面具纵列倒生短粗伏毛;基生叶稍大,叶柄较叶片稍长;叶片卵形、宽卵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4~10cm,宽2~5cm,边缘具粗钝齿;茎生叶叶柄长1~3cm,与基生叶同形,上部叶较窄小,常不分裂,先端尾状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花序梗密被长粗糙毛或仅二纵裂粗糙毛;总苞叶卵状披针形至线形;花萼小,萼齿5,浅波状或浅钝裂状,被短糙毛;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稍小。瘦果倒卵形,与宿存增大苞片贴生;果苞倒卵形、卵形至椭圆形,有时圆形,顶端钝圆,不分裂或微3裂,网脉明显,具主脉2条,极少有3条的。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3卷.第1分册.19页.图版6∶1-7)生于海拔400~1500(~2000)m的山地林下、林缘或灌丛、草丛中。

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和贵州。

附注 中药“败酱草”的同名异物品甚多,除上述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外,部分地区尚有以菊科植物苣荬菜Sonchus brachyotus DC.大叶苣荬菜Sonchus asper Vill.;苦荬菜(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苦莱Ixeris chinensis Nakai;变色苦菜Ixeris versicolor DC.(I.chinensis Nakai ssp.versicolor Kitam.);苦碟子(抱茎苦荬菜)Ixeris souchifolia(Bunge)Hance;盘儿草Ixeris denticulata(Houtt.)Stabb.[Paraixeris denticulata(Houtt.)Nakai];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台湾山莴苣Lactuca morii Hayata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等有混作败酱草用者,均应注意鉴别。。【生药】:

栽培 败酱适应性较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深厚的砂质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区在9~10月种子变黄时采摘,收取种子播种;或贮藏至次年2~3月播种育苗。

撒播和条播均可。

每亩用种量2~2.5kg。播后覆土或盖草木灰,最后盖草,出苗时结合松土除草,揭去盖草和追施人畜粪水1次,苗高10~13cm时移栽。亦可在4~5月进行分株繁殖。移栽均在春季进行,按行株距各33cm穴栽,每穴栽苗2~3株,栽后须浇水定根,并注意除草与肥、水管理。

栽2~3年后,根蔸衰老,须翻蔸另种。

采集 多在夏季采收,将全株拔起,除去泥沙后晒干。药材产于四川、江西、福建等地。

鉴别 白花败酱根茎有节,上生须状细根。

茎圆柱形,外表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纵向纹理,被有粗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空,白色。

叶多皱缩、破碎,或已脱落。全株有陈腐的豆酱气,味苦。以干燥、叶多、气浓、无泥沙杂草者为好。。【化学】:

败酱根和根茎含齐墩果烷型皂甙:黄花败酱皂甙(Scabioside)A、B、C、D、E、F、G,败酱皂甙(Patrinoside)C、C1、D1,其甙元分别为齐墩果酸和常春藤甙元,并含环烯醚萜甙:败酱皂甙(Patrinoside)、槲皮素、山柰酚、异李素、β-谷甾醇、异戊酸[1]

根尚含挥发油,主要有α-,β-蒎烯、δ-榄香烯、胡椒烯、α-古芸烯、α-香柠烯、δ-毕澄茄烯、败酱烯(Patrinene)、异败酱烯等[2]。还有三萜甙类化合物3-O-α-L-Arabinopyranosylhederagenin 28-o-β-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等[5]。近又从种子中分得抗病毒活性成分硫酸酯败酱甙(Sulfapatrinoside)Ⅰ、Ⅱ[3]

白花败酱根及根茎含环烯醚萜甙、白花败酱甙(Villoside)、番木鳖甙(Loganin)、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槲皮素、山柰酚等,果枝含黑芥子甙,另含肌醇[1,4]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98 [2] 药学通报 1987;22(2)∶69 [3] Chem Pharm Bull 1988;36(11)∶4269 [4] 中草药 1984;15(1)∶4 [5] Planta Med 1987;53(1)∶62。【药理】:

①镇静作用 败酱根茎与根的60%醇提物,30g/kg ig,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睡眠时间[1];7.5g/kg ig,可使小鼠活动减少,安静,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2]

②抗肝炎作用 败酱煎剂5%、10%、20%浓度,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3]。 ③抗病毒作用 白花败酱叶、茎、根及全草水煎液30%浓度对鸡胚内流感病毒抑制作用不明显;根用乙醇提取,再用硅胶柱层析,以甲醇-氯仿(3∶97,5∶95,20∶80)洗脱的部分,30%浓度对鸡胚内流感病毒有明显抑制作用[4]

毒性 败酱干浸膏24g(生药)/kg ig给于小鼠,未见不良反应,醇浸膏30g/kg ig,对小鼠有轻度呼吸抑制和轻度致泻作用[1,2]。

参考文献 [1] 北京医学院学报 1974;(1)∶23 1976;(1)∶17 [2] 新医药学杂志 1976;(5)∶26 [3] 新医药学杂志 1975;(9)∶38 [4] 中草药通讯 1979;10(7)∶30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①《本经》:“苦,平。” ②《别录》:“咸,微寒。” ③《药性论》:“辛、苦,微寒。” ④《纲目》:“微苦带甘。” ⑤《中药大辞典》:“苦,平。”

归经 入肝、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少阴、手厥阴经。” ②《纲目》:“手足阳明、厥阴。”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排脓,活血去瘀。

主治 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化脓性扁桃体炎。 ①《本经》:“主暴热火疮、赤气,疥癣疽痔,马鞍热气。” ②《别录》:“除痈肿,浮肿,结热,风痹不足,产后疾痛。” ③《药性论》:“治毒风顽痹,主破多年瘀血,能化脓为水。及产后诸病。止腹痛余疹、烦渴。” ④《日华子本草》:“治赤眼,障膜:胬肉、聤耳,血气心腹痛,破癥结,产前后诸疾、催生、落胞、血运,排脓,补瘘,鼻洪吐血,赤白带下,疮痍疥癣,丹毒。”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炎下痢。” ⑥《中药大辞典》:“清热解毒,排脓破瘀。治肠痈,下痢,赤白带下,产后瘀滞腹痛,目赤肿痛,痈肿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久病胃虚脾弱,泄泻不食之症,一切虚寒下脱之疾,咸忌之。”。【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紫花地丁、蒲公英、冬瓜仁、桃仁,治阑尾炎初起。

②配银花、丹皮,治肠痈脓未成者。 ③配苡仁、附子,治肠痈脓已成。 ④配紫花地丁、连翘,治疮痈肿毒。 ⑤配腥草、芦根、桔梗,治肺痈高热,咳唾脓血。

⑥配金钱草、夏枯草、垂盆草、车前草,治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⑦配五灵脂、香附、当归等,治血滞之胸腹疼痛。

⑧配当归、续断、芍药、川芎,治产后恶露不尽。 ⑨配当归、川芎、芍药,治产后腰痛。 ⑩配荆芥、木贼、草决明、白蒺藜,治赤眼、障痛。 ⑾配白头翁,治下痢带血,里急后重。 ⑿配黄芩,治热泻。 ⒀配银花、连翘,治疮痈肿毒。

⒁配灯心草,治急性咽炎。

方选和验方 ①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10份,附子2份,败酱5份。

上3味,杵为末,取9g,以水400ml,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②《外台秘要》:“治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当归各20g,续断、芍药各25g,川芎、竹茹各12g,生地黄(炒)40g。水400ml,煮取160ml,空心服。” ③《广济方》:“治产后腰痛,乃气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转者:败酱、当归各25g,川芎、芍药、桂心各20g。水400ml,煮160ml,分2服。忌葱。” ④《硕斋省医语》:“治赤眼、障痛并胬肉攀睛:败酱60g,荆芥、草决明、木贼草各6g,白蒺藜4.5g。水煎服。” ⑤《闽东本草》:“治痈疽肿毒,无论已溃未溃:鲜败酱草120g,地瓜酒120g。开水适量冲炖服。

将渣捣烂,冬蜜调敷患处。”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阑尾脓肿:败酱草、金银花、紫花地丁、马齿苋、蒲公英、制大黄各15g。水煎服。

” ⑦湖北中医杂志 1981;(3):“治皮肤病(阴囊湿疹、臀部湿疹、慢性皮炎):地肤子、马齿苋、板蓝根、茵陈蒿、艾叶各40g,鱼腥草、野菊花各35g,苦参、败酱草、车前草、胆草、银花、连翘各30g,黄柏20g。上药加水1500ml,置砂罐煎半小时左右。待温热后倒出药液,浸泡或用毛巾擦患处。

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⑧虎芪丹桂饮(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9;(3))治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黄芪、太子参、茯苓、虎杖、败酱草、黄柏、白花舌草各15~30g,丹参、山楂、桑寄生、黄精各10~30g,白术、山豆根各10~15g,桂枝、干姜各3~15g,薏苡仁15~40g。水煎服,每日3次。

疗程为半年。

⑨清气解毒针(重庆医药1982;(1))治感染性高热(急性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菌痢、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肾盂肾炎等6种):虎杖、威灵仙、鱼腥草、败酱草按常规成1∶1.5供静脉用浓度,100ml规格瓶装。成人静脉滴注400~600ml/日,儿童按10ml(kg·d)7~14天为1疗程。

重症加用其它中药治疗。除8例肺炎外,均有效。 ⑩败酱合剂(山东中医 1988;(2))治慢性盆腔炎:败酱草30g,丹参20g,赤芍12g,木香10g,夏枯草30g,苡米30g,元胡12g。以上药按比例配方,水煎为500ml,每次服50ml,日服2次。连用15天为1疗程,未愈者继续用药至3个疗程,疗程愈长,疗效愈好,间断服药疗效差。 ⑾江西医学资料 1972:“治流行性腮腺炎:取黄花败酱鲜叶适量,加生石膏15~30g。共捣烂,再用1个鸭蛋清调匀,敷于肿痛处,24小时后取下。重者须敷2次。

有并发症者加服20~50%黄花败酱草煎剂,每日3~4次,每次20~30ml;或当茶饮。” ⑿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11):“治流行性腮腺炎:白花败酱草加工切制成干草,煎服,每日1剂,煎2次分服。剂量:1~3岁,15~20g;4~15岁,20~40g;16岁以上40~60g。 ⒀败酱赤小豆汤(河南中医 1986;(2))治血栓性静脉炎:败酱草15g,赤小豆、公英、银花、丹参、生薏仁各30g,怀膝、陈皮各9g,赤芍10g,泽泻15g,地龙12g,生甘草6g。

属血虚者,加当归;属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属阴虚者,加生地、玄参。初期忌用热敷。

较重的浅静脉炎,配合外用仙人掌膏。服药时间为8~220天。

” ⒁降浊汤(河南中医 1990;(1)治麝香草酚浊度升高: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各15g,败酱草、茵陈(后下)、丹参、山楂各20g,栀子、丹皮、甘草各10g。肝区痛,加玄胡、郁金、川楝子;失眠,加枣仁、夜交藤;纳差,加焦神粬、焦麦芽、焦槟榔;胸闷,加全瓜蒌;气短,加党参、黄芪。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⒂清肺化痰健脾汤(浙江中医杂志 1986;(1))治老年性支气管继发感染:鱼腥草、败酱草、薏苡仁各30g,黄芩、贝母、杏仁各9g,桑白皮、丹参各15g,茯苓、炒白术各12g,桔梗、甘草各6g。

水煎服,服药3~20剂。 ⒃疏通汤(新中医 1986;(5))治输卵管阻塞:败酱草、大血藤、地丁草、蒲公英各30g,土茯苓、香附子各15g,川楝子、王不留行、车前子、郁金各12g,炮山甲、两头尖各10g。

早晚各服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卫生易简方》:“治产后腹痛如锥刺者;败酱草150g,水800ml,煮400ml,每服40ml,日3服。” ②《杨氏产乳》:“治蠼螋尿疮绕腰者:败酱煎汁涂之,良。” ③《闽东本草》:“治吐血:败酱草煎汤服。” ④《闽东本草》:“治赤白痢疾:鲜败酱草60g,冰糖15g。开水炖服。” ⑤《闽东本草》:“治蛇咬:败酱草250g,煎汤顿服。另用鲜败酱草杵细外敷。” ⑥眠尔静片(新医药学杂志1976;(5))治神经衰弱症和重精神病残余神经衰弱症候群之失眠:用黄花败酱之根茎的60%乙醇浸出液,经蒸发干燥而成的干浸膏制成的眠尔静片。每片相当于原生药1g,每日2~3次,每次服2~4片,大多以连续服用10天为1疗程,少数2~8周。

对头痛、头晕,怕光怕声,周身不适与情绪不稳定,易疲劳,脑内活动迟钝等亦有一定疗效。 ⑦白花败酱草注射液(《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急性阑尾炎,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取白花败酱草干品1000g,切碎,加热水9kg,浸泡24小时。将败酱草及浸泡水共置蒸馏器中,加热蒸馏,收集蒸馏液3000~3500ml。

将第一次蒸馏液进行第二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500ml。再将二次蒸液进行第三次蒸馏,收集蒸馏液500ml。于第三次蒸液中加入吐温-80及苯甲醇各1%,振荡或适当加热溶解。

用3号垂熔漏斗过滤。

灌封。100℃煮沸或流通蒸汽30分钟灭菌即成白花败酱草注射液。

每1ml含生药2g。每次肌肉注射2~4ml(小儿酌减),每日2~4次。对部分病例同时使用一般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有脱水及酸碱平衡失调者,予以纠正。

” ⑧败酱草注射液(赤脚医生(福建) 1978;(1))治急性扁桃体炎:用白花败酱草全草制成。每次肌注2~4ml,每天1~2次,连续2~4天。。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败酱,善排脓破血,故仲景治痈,及古方妇人科皆用之。乃易得之物,而后人不知用,盖未遇识者耳。” ②张德裕《本草正义》:“此草有陈腐气,故以败酱而名。能清热泄结,利水消肿,破瘀排脓。

惟宜于实热之体。《本经》、《别录》、《药性论》、《日华子》诸书所载,无一非实热瘀滞之症。惟产后诸痛,当以瘀露作痛者为宜。而濒湖所引《别录》,竟作产后疾痛;《大明本草》又以产后诸病浑言之,则流弊良多,不可不知所辨别者也。” ③邹澍《本草疏证》:“余敏求曰:酱缘日逼而成,夏月成之尤速。俗传暑候酷日暴之之水有毒,取其浴汤,必生疮痈。

则酱岂能无毒,是物能败酱中之毒,故之为名。本经以治火疮赤气疥瘙疽痔之因暴热而成者,其义正与此合。暴系日暴之暴,不作疾速解也。

徽人以是物作,云食之不生疮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