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肥皂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968页(927字)

【概况】:

异名 肥皂子(《药材学》)。

基源 为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的种子。

原植物 肥皂荚Gymnociadus chinensis Baill.

余项参见“肥皂荚”条。

。【生药】:

采集 9~10月采摘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

鉴别 种子类球形,一端略狭尖,长1.5~2cm,阔1.5~1.8cm,厚1~1.2cm;外皮黑色,光滑,种脐位于尖端呈棕色点状。以个大、黑褐色、饱满坚实、有光泽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皂甙。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7

【药性】:

性味 甘,温。

功效 吐顽痰。

主治 风秘,下痢,疮,癣。

①《纲目》:“除风气。” ②《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 ③《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④《本草求原》:“吐顽痰。” ⑤《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又用为祛痰剂、利尿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②《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③《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等: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食疗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跌打损伤:肥皂荚种子15~30g,炖脚爪,加黄酒,食肉服汤。”

上一篇:肥皂草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