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441页(3193字)
【概况】:
异名 柿丁(《中药志》),柿萼(《药材学》),柿钱(《洁古家珍》)。
基源 为柿树科植物柿的宿存花萼。
原植物 柿Diospyros kaki L.f.
余项参见“柿子”条。。【生药】:
采集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或食用时收集宿萼,洗净,干燥。
药材主产于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山西。
鉴别
性状 宿萼盘形,萼筒部喇叭形,裂皮宽三角形,平展或向外反卷,直径1.5~2.5cm,底部有果柄或圆形果柄痕;外表面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萼筒部有褐色短绒毛,作放射状排列,具光泽,萼筒中心有暗棕色圆形隆起的果实脱落后的疤痕。质轻,萼筒木质,边缘裂片质脆易碎。
气无,味微甜、涩。
以个大而厚、质硬、色黄褐者为佳。
显微 粉末:棕色。 ①非腺毛单细胞,直径20~26μm,一种较短,长150~300μm,壁厚约8μm,胞腔含棕色物;另一种长至860μm,壁厚约5μm,有时胞腔淡棕色。 ②分枝状石细胞多见,直径约80μm,少数至180μm,壁厚5~34μm,纹孔及孔沟极细密。
③草酸钙方晶直径8~30μm。
④下表皮细胞类方形或多角形,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5~7个。 ⑤腺毛偶见,头部2~3细胞,直径约34μm,充满棕红色物,柄1~2细胞。(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89页.图309)
理化 取样品粉末0.1g,加70%乙醇4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在水浴上蒸干,加乙醇0.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没食子酸与槲皮素乙醇溶液为对照,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为展开剂,展距18cm,喷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没食子酸显蓝黑色斑点;或喷2%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灯下检视,槲皮素显黄绿色荧光。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490页.图310)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齐墩果酸、乌苏酸、白桦脂酸、葡萄糖、果糖等。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93
【药理】:
①抗心律失常作用 0.5%柿蒂提取物50mg/kg ip于小鼠,能显着对抗氯仿诱发的室颤;亦能对抗乌头碱、氯化钡所致大鼠心律失常;提取物12.5mg/(kg·d)ip,连续5d;能对抗哇巴因所致豚鼠室性心律失常[1]。
②镇静作用 柿蒂提取物100mg/kg小鼠ip,使自发活动明显减少,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延长其睡眠时间,并明显拮抗吗啡引起的小鼠尾反应[1]。 ③抗生育作用 在家兔抗生育筛选中,初步证实柿蒂有一定的抗生育作用,柿蒂“柄”优于柿蒂“蒂”[2]。
参考文献 [1] 中成药研究 1987;(3)∶28 [2] 中成药研究 1983;(7)∶27。【药性】:
性味 苦,涩,平。
①《纲目》:“涩,平。” ②《本草汇言》:“苦、涩,温。”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平。”
归经 肺、胃经。
①《本草汇言》:“手太阴肺经。” ②《本草求真》:“肺、胃经。”
功效 降逆气,止呃。
主治 气膈反胃,呃忒,呕哕,夜尿症。 ①《滇南本草》:“治气膈反胃。” ②孟诜:“治咳逆,哕气,煮汁服。”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降气止呃,治呃逆,噫气,夜尿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或烧存性研末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柿钱散(《洁古家珍》)治呃逆:柿钱、丁香、人参等份。
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②柿蒂汤(《圣济总录》)治伤寒呕哕不止:干柿蒂7枚,白梅3枚。上2味,粗捣筛,只作1服,用水300ml,煎至150ml。去滓温服,不拘时。
③柿蒂汤(《济生方》)治胸满咳逆不止:柿蒂、丁香各30g。上细切,每服12g,水450ml,姜5片,煎至7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④柿蒂散(《奇效良方》)治血淋:干柿蒂(烧灰存性),为末。每服6g,空心米饮调服。
⑤江西中医药 1953;(3):“治百日咳:柿蒂12g(阴干),乌梅核中之白仁10个(细切),加白糖9g。用水500ml,煎至250ml。1日数回分服,连服数日。
” ⑥《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呃逆不止:柿蒂3~5个,刀豆子15~18g,水煎服。”
单方应用 《中国民间小单方》:“治气泻,胸膈痞闷,肠鸣腹痛:柿蒂10g,煅烧成灰,研细末装入瓶中。成人每次服10g,小孩减半,白开水送服。
”
食疗 《村居救急方》:“治呃逆不止:柿蒂(烧灰存性)为末。黄酒调服,或用姜汁,砂糖等份和匀,炖热徐服。”。【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既用丁香、柿蒂,不知其孰为补虚,孰为降火,不能清气利痰,惟有助火而已。” ②李时珍《纲目》:“咳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至咽膈,作呃忒、蹇逆之声也。朱肱《南阳书》以哕为咳逆,王履《溯洄集》以咳嗽为咳逆,皆误矣。
哕者,干呕有声也。咳逆,有伤寒吐下后,及久病、产后、老人、虚人阴气大亏,阳气暴逆,自下焦逆至上焦,而不能出者;有伤寒失下,及平人痰气抑遏而然者。当视其虚实阴阳,或温或补,或泄热,或降气,或吐或下可也。
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济生》柿蒂散加以丁香、生姜之辛热,以开痰散郁,盖从治之法,而昔人亦常用之收效矣。
至易水张氏,又益以人参,治病后虚人咳逆,亦有功绩。丹溪朱氏但执以寒治热之理,而不及从治之法,矫枉之过矣。若陈氏《三因》,又加以良姜之类,是真以为胃寒而助其邪火者也。”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沈则施曰,按丹溪翁谓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作咳逆,宜竹茹黄连柿蒂汤主之,此言热呃也。《济生》论谓阳竭于下,孤阴独存,阴气亦将旋脱,故逆上而作呃,宜丁附人参柿蒂汤主之,此言寒呃也。又按《准绳》论呃逆之证,有伤寒吐下后,久病、产后阴血大亏,阴气暴逆,自下逆上而作呃者,非大温中补中之剂不能治。
又有平人饮食痰气抑遏,而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而作呃忒、蹇逆之声,用平胃二陈汤,加柿蒂数枚煎服,亦可止也。
观于柿蒂之苦涩,但可以散逆气,而因寒、因热、因虚、因滞者,则佐以丁、姜、茹、连、参、术、平胃、二陈辈,当仔细斟酌,毋轻视也。” ④黄宫绣《本草求真》:“柿蒂,虽与丁香同为止呃之味,然一辛热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寒热兼济之妙。如系有塞无热,则丁香在所必用,不得固执从治,必当佐以柿蒂。有热无寒,则柿蒂在所必需,不得涩以兼济之必杂以丁香。
是以古人用药,有合数味而见效者,有单用一味而见效者,要使药与病对,不致悖谬而枉施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