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独脚乌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728页(1164字)

【概况】:

异名 夜牵、青跌打(《全国中草药汇编》),假葡萄(《采色生草药图谱》),万年薯、接骨藤(《福建药物志》)。

基源 为葡萄科白粉藤属植物心藤的根和茎。

原植物 鸡心藤Cissus kerrii Craib(C.modeccoides Planch.var.subintegra Cagn.;C.modeccoides var.kerrii Craib),又名白粉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草质藤本,长达数米,无毛。茎钝四方形,略扁,上有条纹,有节,嫩茎稍肉质,绿色,常被白粉,无毛。干时易从节上分离;卷须与叶对生,不分叉。单叶,互生;叶柄长1.5~5.5cm,无毛,越近茎枝上部越短;托叶长圆形,顶端钝,基部心形;叶片膜质,长、宽为5~11cm,3浅裂或不裂,心形,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截形,边缘有疏离而尖锐的细锯齿,基出脉5,最外侧一对常向外缘分叉。聚伞花序,与叶对生,短于叶片,长3~4.5cm,花梗无毛;花小,两性,4基数,黄绿色;花萼杯状,无毛;花瓣卵状三角形,较厚,长2~2.5mm,花盘浅碟状,4浅裂与子房基部合生,被疏毛;子房2室,无毛,花柱短而钝,钻形。浆果球形,直径6~8mm,有种子一颗。花期4~8月,果期5~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82页.图3293)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山野灌丛,沟谷、石隙中。

分布于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印度、菲律宾也有。

。【生药】:

采集 秋、冬季采收根及茎藤。

【药性】:

性味 甘、苦,凉。

①《陆川本草》:“甘、苦,微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辛,平。有小毒。” ③《广东中草药》:“淡、微辛,平。”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行血。

主治 胃炎,痈疽疮疡,淋巴结结核。

跌打损伤。 ①《陆川本草》:“行血破积。治跌打损伤,暗伤积血。

②《南宁市药物志》:“杀菌,埋口,生肌,治远年烂疮,久不收口。” ③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结消肿,清热止痛。治淋巴结结核,肾炎,痈疽疮疡,毒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布。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上一篇:独活寄生丸 下一篇:独脚乌桕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