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蓍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805页(1938字)
【概况】:
异名 蜈蚣蒿、一苗蒿(《陕西中草药》),锯草(《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欧蓍(《湖南药物志》),敏于普尔马克(维吾尔名)。
基源 为菊科蓍属植物蓍的全草。
原植物 蓍Achillea millefolium L.,又名千叶蓍(《东北植物检索表》)。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细而匍匐的根茎。茎直立,高40~100cm,有细条纹,通常被白色长柔毛,中部以上叶腋常有短缩的不育枝。
叶无柄;叶片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或近线形,长5~7cm,宽1~1.5cm,二~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披针形至线形,长0.5~1.5mm,表面密生凹入的腺体,多少被毛,背面被较密的贴伏长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密集成直径2~6cm的复伞房状花序;总苞长圆形或近卵形,长约4mm,疏生柔毛;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椭圆形至长圆形,长1.5~3mm,边缘膜质,淡黄色;托片长圆状椭圆形,背面散生黄色腺点;缘花约5朵,雌性,舌状,舌片近圆形,白色、粉红色或淡紫红色,长1.5~3mm,顶端2~3齿;盘花两性,管状,黄色,长2.2~3mm,5齿裂,外面具腺点。瘦果长圆形,长约2mm,淡绿色,有狭的淡白色边肋;无冠状冠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00页.图64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湿草地、荒地及铁路沿线。
分布于中国东北、新疆、内蒙古等地,全国各地见有栽培。蒙古、原苏联、伊朗及欧洲、北非广泛分布,北美广泛归化。。
【生药】:
采集 6~8月采割带有花序的全草,阴干。
【化学】:
叶和花序含挥发油,成分有α-和β-蒎烯、柠檬烯、l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按油精、水杨酸、醛类、缬草酸、丁香酚、诺品烯、崖柏酮、石竹烯薁、洋甘菊薁;还含黄酮甙,有芹菜素-7-葡萄糖甙及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荚蒾醇(Viburnitol)、蓍素(Achillin)。全草还含3种生物碱:蓍草碱(Achilleine)、蓍亭碱(Achilletine)和矛卡亭(Moscatine)。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66
【药理】:
①止血作用 本品浸剂内服可治肠、痔出血,外用可治鼻、牙或外伤出血。
止血作用可能是由于血小板数目的增加及出血时间的缩短。由于能增强子宫肌的收缩,故也能用于子宫出血。
在犬的急性试验中iv 10%浸剂2ml/kg可使溴化钠引起的凝血作用加强,使凝血时间缩短,再钙化时间、肝素耐受力试验及凝血质活力亦有相应改变,但作用较弱。蓍草碱能缩短兔的凝血时间,持续45min,无明显毒性[1]。 ②抗炎作用 小鼠足掌sc干燥花头的水提取物40mg/kg能抑制足肿胀,有效成分可能是蛋白-碳水化合物复合体,能溶于水,毒性极小[2]。 ③健胃作用 因含葡萄糖甙类成分而具苦味,有健胃作用[3]。
健康人口服其葡萄糖甙类成分能增进胃液分泌[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722 [2] J Pharm Sci 1969;58∶938 [3] CA 1931;25∶33913 [4] CA 1927;21∶4534。【药性】:
性味 《陕西中草药》:“甘、苦、辛,寒。”
功效 清热解毒,和血调经。
主治 痈疖肿毒,跌打损伤,痔疮出血,月经不调。
①《植物学大辞典》:“用于肺结核。” ②李承祜《药用植物学》:“发汗,祛风。” ③《中国药用植物图鉴》:“芳香性发汗药,强壮药,收敛药,治痔疾流血,月经困难。” ④《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痛,调经。活蛇犬咬伤,疮疖痈肿,跌打损伤,月经不调,阴虚骨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浸酒,外用:鲜品捣敷。。【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1):“洋蓍草全草煎剂用于切伤,叶的浸剂用于清洗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