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穿破石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1824页(4038字)

【概况】:

基源 为桑科柘属植物构棘和柘树的根皮。

原植物 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和柘树Maclura tricuspidata(Carr.)Bur.

余项参见“奴柘刺”和“柘木”条。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削去支根,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鉴别

性状 根圆柱形,粗细不一,粗者可至5~6cm;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斑块。

质坚硬。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导管;有的有小的髓。

气微,味淡。以皮色黄、根条匀者为佳。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余列扁平细胞,橙黄色。韧皮部外端石细胞成群散列,长条形、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30~50μm;有多数纤维束,草酸钙方晶随处散在。

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中木纤维数十成群。

木射线宽2~3列细胞,有纹孔。(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473页.图349)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化学】:

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和酮。

黄酮类有:山柰酚、二氢山柰酚、槲皮素、花旗松素(Taxifolin)、杨树甙(Populnin)、香橙素(Aromadendrin)、桑色素(Morin)、二氢桑色素、华报春甙(香橙素-7-O-葡萄糖甙,Sinensin)[1]、杨梅树皮素(Myricetin)[2]、柘树异黄酮A(Cudraisoflavone A)[3]、柘树黄烷酮A(Cudraflavanone A)[45]、槲皮黄甙(Quercimeritrin)、环木波罗辛(Cyclo artocarpesin)[5]、柘树黄酮A(Cudraflavone A)、柘树黄酮B(Cudraflavone B)(1)[6]、柘树黄酮C(Cudraflavone C)、柘树黄酮D(Cudraflavone D)[7]酮类有:柘树酮(Cudraniaxanthone)、欧萨亚酮(Osajaxanthone)[1]、柘树酮A、B、C(CudraxanthoneA,B,C)[8,9]、柘树酮D(Cudraxanthone D)[9]、柘树酮E、F、G(Cudraxanthone E,F,G)[10]、柘树酮H(Cudraxanthone H或Gerontoxanthone H)(2)[11,12]、柘树酮I、J(Cudraxanthone I,J)、柘树酮K(Cudraxanthone K)(3)[11]、旧柘树酮E、G、I(Gerontoxanthone E,G,I)[12].此外还含油果醇(Butyrospermol)、牛油果醇乙酸乙酯、谷甾醇、香荚兰酸、延胡索酸甲酯(Monomethyl fumarate)、对羟基苯甲酸、水苏碱[Stachydrine][1]、柘树宁(Cudranin)[2]

附 茎中含胡萝卜甙、β-谷甾醇、木波罗辛(Artocarpesin)、去甲木波罗亭(Norartocarpetin)、5-O-甲基染料木素(5-O-Megenistein)[1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 [2]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3 [3] Phytochemistry 1988;27(3)∶951 [4] CA 1984;101:51687r [5] Planta Med 1985;51(3)∶190 [6] Planta Med 1984;50(2)∶161 [7] C A 1990;113∶208395s [8] Planta Med 1984;50(3)∶218 [9] CA 1983;98∶122824r [10] Planta Med 1990;56(4)∶399 [11] Planta Med 1990;56(5)∶478 [12] Phytochemistry 1989;28(10)∶2823 [13] C A 1989;111∶130749x。

【药性】:

性味 淡、微苦,凉。

①《生草药性备要》:“甜,平。” ②《闽东本草》:“甘,温。”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微苦,微凉。”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微苦、微甘,平。” ⑤《云南中草药选》:“淡、微甘,凉。”

功效 祛风利湿、活血通经。

主治 风湿关节疼痛,黄疸,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跌打损伤,疔疮痈肿。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酒顶,消蛊胀,浸酒去风。” ③《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④《岭南采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⑤《南宁市药物志》:“破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⑥《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散瘀,治经闭。” ⑧《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⑨《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疖疮痈肿。” ⑩《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蒲公英、板蓝根、垂盆草等,治疗肝炎。

②配石见穿、八月扎等,治疗肝气郁结,瘀血凝滞的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等,症见胸腹疼痛、吞咽困难、面色黧黑、形体消瘦等。 ③配乳香、没药、地鳖虫等,治晚期消化道肿瘤出现癌性疼痛。

④配露蜂房、僵蚕、紫草根等,治疗子宫颈癌、卵巢癌。

方选和验方 ①铁浆酒(《圣惠方》)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15kg(烧令赤,以水6000ml,渍铁3宿,澄清),菖蒲3.3kg(切,以水12000ml,煮取6000ml,去滓,澄清),柘根15kg(以水12000ml,煮取6000ml,去滓,澄清)。

上药合成18000ml,用米120kg,并曲900g,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1.5kg,捣罗为末,纳酒中,渍3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

②《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治肝炎,湿热壅结型:穿破石30g,岗棯根30g,蒲公英30g,板蓝根15g,垂盆草30g,六月雪30g,平地木30g,婆婆针15g。水煎服。

” ③《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骨折:鹅不食草、两面针、穿破石、金樱根、三加皮、驳骨草、血见愁。取上药各适量,以生1只捣烂,酒炒热敷。

” ④《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肺结核:阔叶十大功劳9~15g,穿破石15g,女贞子9g,百部9~15g,铁包金15g,沙参9g,生姜5片,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若压成片剂,每片0.5g,每次4~6片,每日3次。” ⑤《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疗蛔虫病:两面针6g,穿破石15g,十大功劳3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对胆道蛔虫尤效。

” ⑥穿破石合剂(《名医名方录》)治疗慢性肾炎,尿毒症:穿破石30g,绣花针30g,忍冬藤15g,钩藤根15g,淡竹根15g。清水煎服。

⑦破石合剂(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3;(3))治疗已全身扩散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合剂由穿破石、三棱、鞭草组成。中医辨证对瘀血型、肝郁证、瘀毒型、痰湿型疗效较好,而脾虚型、气血亏损型较差。

未发现明显毒性反应,使用安全。

⑧《广东中药》:“治肺痨,风湿病: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 ⑨新医药通讯 1972;(2):“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1kg,五指毛桃0.5kg,葫芦条90g。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ml,加白糖300g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ml,对急性黄疸性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2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1次,均以30天为1疗程。”

单方应用 ①《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体虚白带:柘树根30g,水煎服。” ②《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 ③《千金方》:“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150g。以水1000ml,煮取400ml,去滓更煎,取100ml。细细敷之,数数为之。

” ④《常用抗肿瘤中草药》:“治疗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贲门癌、胃癌、肠癌等,也可用于肝癌、肺癌、胰腺癌等,对不宜使用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者尤为适宜:穿破石,每日30~150g,煎服。或400%糖浆,每日20~25ml,每日3次。”

上一篇:穿鞘花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二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