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二卷

鸭脚板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二卷》第2064页(1162字)

【概况】:

异名 辣子草、地胡椒(四川)。

基源 为毛茛科毛茛属植物扬子毛茛的干燥全草。

原植物 扬子毛茛Ranunculus sieboldii Miq.(R.pensylvanicus L.var.sieboldii Ito)

形态 多年生草本。须根伸长簇生。

茎铺散,斜升,高20~50cm,下部节偃地生根,多分枝,密生白色或淡黄色柔毛。基生叶与茎生叶相似,为3出复叶;叶片圆肾形至宽卵形,长2~5cm,宽3~6cm,基部心形,中央小叶宽卵形,3浅裂至较深裂,边缘有锯齿,侧生小叶不等2裂;叶柄长2~5cm,密生柔毛,基部扩大成褐色膜质的宽鞘,抱茎,上部叶较小,柄亦短。花与叶对生,直径1.2~1.8cm;萼片狭卵形,长4~6mm,为宽的2倍;花瓣5,黄色或上面变白色,狭倒卵形,有5~9条深色脉纹,下部渐成爪,蜜槽小鳞片位于爪的基部;花托密生白柔毛。

聚合果圆球形,直径约1cm,瘦果扁平,无毛,边缘有宽约0.4mm的宽棱,喙长约1mm,成锥状外弯。花果期5~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322页.图版108∶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300~2500m的山坡林边及平原湿地。

分布于甘肃、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春、夏秋采收全草。

【药性】:

性味 ①《分类草药性》:“热,苦。有毒。” ②《湖南药物志》:“辛,有毒。”

功效 截疟,解毒,散瘀。

主治 疟疾,瘘肿,毒疮,跌打损伤。

①《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恶疮,包口,外治咬。” ②《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损伤。” ③《重庆草药》:“可以截疟。” ④《湖南药物志》:“治瘿肿。”

用法用量 外用:捣敷。。【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①《重庆草药》:“治疟疾:鸭脚板草嫩枝叶捣烂,发疟前包扎于前臂内侧接腕处,也可包于命门,以布垫之,包的时间不可过久。” ②《重庆草药》:“治毒疮或外伤出血:鸭脚板草嫩茎叶捣烂,包伤口上,可以拔毒祛脓,止血生肌,但不能包在未伤的皮肤上,否则刺激起泡。” ③《重庆草药》:‘‘治跌伤未破皮者:鸭脚板草少量,合酒涂揉之。”

上一篇:鸭脚艾 下一篇:鸭跖草
分享到: